证因亭
作者:雍陶 朝代:唐朝诗人
- 证因亭原文:
- 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
峰北幽亭愿证因,他生此地却容身。
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
团扇不摇风自举,盈盈翠竹,纤纤白苎,不受些儿暑
海燕岁微渺,乘春亦暂来
草木虽无情,因依尚可生
潮打三更瓜步月,雨荒十里红桥火
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戴石榴花
上方僧在时应到,笑认前衔记写真。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
- 证因亭拼音解读:
- tiào tīng liáng duō gǎn,xǐ yǐ dú zhān jīn
fēng běi yōu tíng yuàn zhèng yīn,tā shēng cǐ dì què róng shēn。
wú xiàn zhī tóu hǎo yán sè,kě lián kāi bù wéi chóng yáng
tuán shàn bù yáo fēng zì jǔ,yíng yíng cuì zhú,xiān xiān bái zhù,bù shòu xiē ér shǔ
hǎi yàn suì wēi miǎo,chéng chūn yì zàn lái
cǎo mù suī wú qíng,yīn yī shàng kě shēng
cháo dǎ sān gēng guā bù yuè,yǔ huāng shí lǐ hóng qiáo huǒ
é méi dàn le jiào shuí huà shòu yán yán xiū dài shí liú huā
shàng fāng sēng zài shí yīng dào,xiào rèn qián xián jì xiě zhēn。
ruò wéi huà dé shēn qiān yì,sàn shàng fēng tóu wàng gù xiāng
xiāng hàn báo shān liáng,liáng shān báo hàn xiāng
xiǎo yǔ shī huáng hūn chóng wǔ jiā chén dú yǎn mé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 爱恋湘灵 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
《大畜卦》的卦象是乾(天)下艮(山)上,为天被包含在山里之表象,象征大量的畜养积聚;君子效法这一精神,应当努力更多地学习领会前代圣人君子的言论和行为,以此充实自己,培养美好的品德和
向君王谏言要选择时间、地点和道具。在美酒、美味、美女、美景俱在的情况下,鲁共公以上述事物为现成道具,历数过去君王大禹与美酒、齐桓公与美味、晋文公与美女南之威、楚灵王与美景楼台的典故
霍彦威,字子重,洺州曲周人。梁将霍存在村落间得到他,十四岁,跟随征讨。霍存爱他豪爽雄迈,收为养子。霍彦威没成年时被梁太祖所赏识,提拔在身边服事,渐渐升武职,多立军功。曾中过流矢,瞎
上天赋于人的叫做性,遵循粤天赋于的性而行动叫做道,把道加以修伤并使众人仿效叫做教。道,是不能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也自觉地警惕谨慎,在
相关赏析
- 《缁衣》为郑风的第一首。这首诗,尽管在现在大学的教科书中根本不提,在各种《诗经》选本中也不见踪影,可在古代典籍中却不时提到。《礼记》中就有“好贤如《缁衣》”和“于《缁衣》见好贤之至
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它巧妙地通过抒情主人公的言行,塑造了一个个性爽朗、感情强烈的女性形象。既真实的刻画了女主人公心倾意烦、思虑万千的神情状态,同时也显示了她思想的冷静和周密。原诗中
方干这首《题君山》写法上全属别一路数,他采用了“游仙”的格局。 “曾于方外见麻姑”,就像诉说一个神话。诗人告诉读者,他曾神游八极之表,奇遇仙女麻姑。
在浙江嵊州,有一条古老的江叫剡溪。相传,李白在唐开元12年出蜀远游,两年后便从广陵到剡中,在开元14年写了《别储邕之剡中》,诗云:“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
作者介绍
-
雍陶
雍陶(805─?)。字国钧,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人。出身贫寒。文宗大和八年(834)登进士第,曾任侍御史。大中六年(852),授国子毛诗博士。大中八年(854),出任简州(今四川简阳县)刺史,世称雍简州。一年曾多次穿三峡,越秦岭,在江南、塞北许多地方游历过,写过不少纪游诗。后辞官闲居,养疴傲世。不知所终。工诗。与王建、贾岛、姚合、章孝标等交往唱合。其诗多旅游题咏、送别寄赠之作,擅长律诗和七绝。《全唐诗》录存其诗一百三十一首,编为一卷。《全唐文》录存其文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