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亭(水流心不竞)
作者:高珩 朝代:明朝诗人
- 江亭(水流心不竞)原文:
-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若顺吾皇意,即无臣子心
思亲堂上茱初插,忆妹窗前句乍裁
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 江亭(水流心不竞)拼音解读:
- jì jì chūn jiāng wǎn,xīn xīn wù zì sī。
suàn sháo huá,yòu yīn xún guò le,qīng míng shí hòu
bù jī xiǎo liú,wú yǐ chéng jiāng hǎi
yàn zi bù guī chūn shì wǎn,yī tīng yān yǔ xìng huā hán
jiāng dōng yóu kǔ zhàn,huí shǒu yī pín méi。
běi fēng qí liáng,yǔ xuě qí pāng
zuì shì fán sī yáo luò hòu,zhuǎn jiào rén yì chūn shān
ruò shùn wú huáng yì,jí wú chén zǐ xīn
sī qīn táng shàng zhū chū chā,yì mèi chuāng qián jù zhà cái
bàn sǐ wú tóng lǎo bìng shēn,zhòng quán yī niàn yī shāng shén
tǎn fù jiāng tíng nuǎn,cháng yín yě wàng shí。
shuǐ liú xīn bù jìng,yún zài yì jù chí。
mò mò huā shū tiān dàn,yún lái qù、shù zhī xuě
shù zhī mén liǔ dī yī héng,yī piàn shān huā luò bǐ chuá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 桃李不要嫉妒我红梅,红梅和桃李开花的样子原来就不同,红梅身上还留有雪的痕迹,虽然是红梅,但却不是很红。
南宋淳熙九年,浙东常平使朱熹巡行台州,因唐仲友的永康学派反对朱熹的理学,朱熹连上六疏弹劾唐仲友,其中第三、第四状论及唐与严蕊风化之罪,下令黄岩通判抓捕严蕊,关押在台州和绍兴,施以鞭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92) 汉纪四十 汉和帝永元四年(壬辰,公元92年) [1]春,正月,遣大将军左校尉耿夔授于除印绶,使中郎将任尚持节卫护屯伊吾,如南单于故事。 [1
李泌家世代重视读书教育,据《邺侯家传》说,李泌的父亲李承休聚书两万余卷,并告诫子孙不得让这些图书出门,如有求读者,可在别院阅读、供馔。这些图书至少保留到了李泌的儿子李繁的时候。韩愈
其一 公元1502 年明孝宗皇帝弘治十五年,陕官授翰林院修撰,西武功人康海中了文科状元,官幸时年二十七岁,“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观尽长安花。”其二 满腹经论,才高八斗的康海,十年
相关赏析
- 韩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时也是对宋代作家极有影响的诗人。人们对他的“以文为诗”(把诗歌写得散文化)谈得比较多,却很少注意他那更为突出的“以诗为文”的特点。所谓“以诗为文”,是指用具有
这首言情小调通过对一个女子的情态的几个侧面摹写,不仅生动地勾勒出她美丽动人的外貌,而且也展现出人物大胆天真的性格,以及蕴藏在心底的细腻幽深的感情。 上片三句中前两句“绣面芙蓉一笑开
多丽,一名“鸭头绿”,一名“陇头泉”139字,是“漱玉词”中最长的一首。曾慥《乐府雅词》题作“咏白菊”。词先渲染了菊赏的深静寒寂的氛围。一个“恨”字承上启下,表现了孤居独处,良辰难
怎么样才能寻求到、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呢?答案是,要依靠智慧和学识。所以孟子在这里提出了深造,也就是要拓宽自己的视野,扩大自己的学识,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然而要进行深造,想求很深的造
作者介绍
-
高珩
高珩(一六一二年至一六九七年),始祖高全十世孙,字葱佩,号念东,晚号紫霞道人,山东淄川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年八十六岁。明崇祯十六年(公元一六四三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顺治朝授秘书院检讨,升国子监祭酒,后晋吏部左侍郎、刑部左侍郎。珩工诗,体近元、白,生平所著,不下万篇。著有《劝善》诸书及《栖云阁集》。有《栖霎阁诗》十六卷,为赵执信所编;拾遗三卷,为宋弼所辑,《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蒲松龄是高珩侄女的舅父,所以高称蒲为亲家。蒲松龄醉心科举,但屡试不第(七十一岁方为贡生),仕途失意,穷困潦倒。高珩将他推荐给毕际友家(淄川西铺村,其父毕自严曾任明朝户部尚书)私塾任教授徒。其间,高蒲二人诗书往来频繁。而《聊斋志异》的成书也是在毕家学馆内完成的。
高珩对蒲松龄最直接的帮助是为《聊斋志异》写序。康熙十八年,《聊斋志异》初步成书的时候,高珩给书写了一个序。序中说,当时的社会“江河日下,人鬼颇同”,认同蒲松龄运用鬼魂的形式来写社会。“吾愿读书之士,揽此奇文,须深慧业,眼光如电,墙壁皆通,能知作者之意。”
高珩还将《聊斋志异》的初稿带入宫内广为传阅,对《聊斋志异》的流传起到了重要作用。
蒲松龄还曾写过俚曲《琴瑟乐》,高珩也为它写了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