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君山(曾于方外见麻姑)
作者:董必武 朝代:近代诗人
- 题君山(曾于方外见麻姑)原文:
- 泥落画梁空,梦想青春语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它乡胜故乡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题君山】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不成便没相逢日,重整钗鸾筝雁
- 题君山(曾于方外见麻姑)拼音解读:
- ní luò huà liáng kōng,mèng xiǎng qīng chūn yǔ
rì rù shì zhōng àn,jīng xīn dài míng zhú
xī hú yòu hái chūn wǎn,shuǐ shù luàn yīng tí
yuán shì kūn lún shān dǐng shí,hǎi fēng chuī luò dòng tíng hú。
ér tóng jiàn shuō shēn jīng yà,què wèn hé fāng shì gù xiāng
zhòu chū yún tián yè jī má,cūn zhuāng ér nǚ gè dāng jiā
qiān nián shǐ cè chǐ wú míng,yī piàn dān xīn bào tiān zǐ
hǎi nèi fēng chén zhū dì gé,tiān yá tì lèi yī shēn yáo
zhòng dào gù xiāng jiāo jiù shǎo,qī liáng què kǒng tā xiāng shèng gù xiāng
jūn sī wǒ、huí shǒu chù,zhèng jiāng hán qiū yǐng yàn chū fēi
【tí jūn shān】
céng yú fāng wài jiàn má gū,wén shuō jūn shān zì gǔ wú。
bù chéng biàn méi xiāng féng rì,chóng zhěng chāi luán zhēng yà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 (甘皇后传、穆皇后传、敬哀张皇后传、后主张皇后传、刘永传、刘理传、刘王睿传)先主甘皇后传,先主甘皇后,沛县人。先主在豫州时,住在小沛,彼时纳甘皇后为妾。先主几次死去正妻,甘皇后常常
二十日早餐后,跟随挑夫出了平坝南门,沿着西山山麓往南行。二里地,有座石牌坊位于道中,牌坊南面重重山峦横列,小溪流向东面峡谷,道路转入西边的山峡。三里,又顺着峡谷往南转。又行二里,登
这是一首咏物词。上片写油灯点燃的情景。写出了华灯初张、灯火照明、光焰正旺等情况。下片写灯花结彩。飞蛾扑焰,银花黑夜。末以“丁宁语”两句,借俗传喜兆作结。全词语言形象,对仗工丽,描写
离开家乡后客宿在并州这个地方已经有十年,我回归的心日日夜夜在思念着故乡咸阳。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千里迢迢渡过桑乾河,现在并州已经成了我的第二家乡。注释⑴旅:旅行。次:临时
北宋诗人梅尧臣(字圣俞)一生颇不得意。诗作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平淡朴实,有矫正宋初靡丽倾向之意,对宋代诗风的转变有倡导和力行之功,甚受陆游等人的推重。在理论上,他注重诗的
相关赏析
-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这首诗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
①荡飏:即荡扬。②一点香泥:或作“一口香泥”。③糁:这里是散落之意。
这是一首秋景词,词人以其独特的方式,细腻委婉又具体形象地传达出一种特色鲜明的阴柔之美。 这首词当写于词人南渡前的早期。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常常是萧瑟冷落的感觉,自宋玉“悲秋”以来,文人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
古代善于为道的人,不是教导人民知晓智巧伪诈,而是教导人民淳厚朴实。人们之所以难于统治,乃是因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所以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就必然会危害国家,不用智巧心机
作者介绍
-
董必武
董必武(1886~1975)中国革命家,法学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领导人之一。名贤琮,号璧伍,又名用威。1886年3月5日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县城的乡塾教师家庭,1975年4月2日卒于北京。青年时代留学日本。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14和1917年两次东渡日本攻读法律,从事律师工作。1920年与陈潭秋等在武汉组建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武汉区委委员、武汉地委书记、湖北省委委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筹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1927年后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1931年回国后,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共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最高法院院长、工农检察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34年参加长征。到陕北后,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主席。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后,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的代表之一。1945年代表解放区参加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中共重庆工委书记、中共中央财政部长、华北局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法制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曾当选为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政治局常委。主要著作编为《董必武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