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罗袄
作者:舒頔 朝代:唐朝诗人
- 红罗袄原文:
-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来岁花前又是今年忆去年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别来书渐少,家远梦徒归。念去燕来鸿,愁随秋到,旧盟新约,心与天知。
楚江上、木落林稀。西风尚隔心期。水阔草离离。更皓月照影自伤悲。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 红罗袄拼音解读:
- huí shǒu tiān yá,yī mǒ xié yáng,shǔ diǎn hán yā
zhuì yù lián zhū liù shí nián,shuí jiào míng lù zuò shī xiān
chóu cháng yǐ duàn wú yóu zuì,jiǔ wèi dào,xiān chéng lèi
wéi jiàn hóng yàn fēi,lìng rén shāng huái bào
huà lóu xǐ jìng yuān yāng wǎ,cǎi shéng bàn shī qiū qiān jià
qīng ruò lì,lǜ suō yī,xié fēng xì yǔ bù xū guī
lái suì huā qián yòu shì jīn nián yì qù nián
ér nǚ yǐ zài yǎn,méi mù lüè bù xǐng
bié lái shū jiàn shǎo,jiā yuǎn mèng tú guī。niàn qù yàn lái hóng,chóu suí qiū dào,jiù méng xīn yuē,xīn yǔ tiān zhī。
chǔ jiāng shàng、mù luò lín xī。xī fēng shàng gé xīn qī。shuǐ kuò cǎo lí lí。gèng hào yuè zhào yǐng zì shāng bēi。
è wáng fén shàng cǎo lí lí,qiū rì huāng liáng shí shòu wēi
zhī zǐ guī qióng quán,zhòng rǎng yǒng yōu gé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 公元1249年(淳祐九年)旧历十二月,朝廷诏吴潜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并于第二年赴阙。根据词题,此词作于朝廷下诏之后,吴潜赴阙之前。
虎丘山在苏州西北郊,相传吴王阖闾葬此。此曲通过写雪中虎丘胜景而发兴旺遗恨和文人失意、壮志难酬的羞愧悲怨之情。全曲可分三层。开头五句写冬季虎丘的动人景色为第一层。首二句用拟人写梅花,
宋顺帝升明初年,萧道成(后为齐高帝)辅政时,荆州刺史沈攸之忠于宋,举兵反对萧道成。萧道成询问江淹,江淹向他陈说萧道成必胜而沈攸之必败的五条原因。第二年沈攸之果然战败自杀身亡,江淹也
《诗序》谓此诗为“刺卫宣姜”之作。《诗集传》说此诗是:“卫人刺宣姜与顽,非匹耦而从也。故为惠公之言以刺之。”还有人认为,这首诗是讽刺卫宣公的作品。今人金启华《国风今译》解释这首诗是
《江南曲》为乐府旧题。郭茂倩《乐府诗集》把它和《采莲曲》、《采菱曲》等编入《清商曲辞》。唐代诗人学习乐府民歌,采用这些乐府旧题,创作了不少明丽、清新的诗歌。储光羲的《江南曲》,就属于这一类。
相关赏析
- 燕、赵、吴、楚四国结成联盟,准备攻打秦国,秦王召集大臣和宾客共六十多人商议对策。秦王问道:“当下四国联合攻秦,而我国正当财力衰竭、战事失利之时,应该如何对敌?”大臣们不知怎样回答。
这是一首写爱情的词篇,具有鲜明的民间风味,是柳永“俚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首词以一个少妇(或妓女)的口吻,抒写她同恋人分别后的相思之情,刻画出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妇形象。这首词具有
这首词上片写女子春宵不眠,是通过她的感受表达的。因为夜深,又不能入睡,所以感到特别寂静;因为静也就感到漏壶的滴声特别响。特别是“促”字,份量相当重,它不是指时间过得快,而是表达女主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当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
⑴“舟次扬州和人韵”一作“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即杨炎正,诗人杨万里的族弟)、周显先韵(东南一带名士)。”下文“二客”即此意。⑵塞尘起:边疆发生了战事。⑶胡骑猎清秋:古代北方的敌人经常
作者介绍
-
舒頔
舒頔(dí)(一三○四~一三七七),字道原,绩溪,(今属安徽省)人。擅长隶书,博学广闻。曾任台州学正,后时艰不仕,隐居山中。入朝屡召不出,洪武十年(一三七七)终老于家。归隐时曾结庐为读书舍,其书斋取名“贞素斋”。著有《贞素斋集》、《北庄遗稿》等。《新元史》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