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日暮天无云)
作者:戴望舒 朝代:近代诗人
- 拟古(日暮天无云)原文:
- 【拟古】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1] 。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2] 。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3]: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4] 。
岂无一时好[5],不久当如何?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苍
望征路愁迷,离绪难整
水色渌且明,令人思镜湖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 拟古(日暮天无云)拼音解读:
- 【nǐ gǔ】
rì mù tiān wú yún,chūn fēng shàn wēi hé[1] 。
jiā rén měi qīng yè,dá shǔ hān qiě gē[2] 。
gē jìng cháng tàn xī,chí cǐ gǎn rén duō[3]:
jiǎo jiǎo yún jiān yuè,zhuó zhuó yè zhōng huá[4] 。
qǐ wú yī shí hǎo[5],bù jiǔ dāng rú hé?
quàn jūn gèng jǐn yī bēi jiǔ,xī chū yáng guān wú gù rén
liù yuè hé wèi xiù,guān jiā yǐ xiū cāng
wàng zhēng lù chóu mí,lí xù nán zhěng
shuǐ sè lù qiě míng,lìng rén sī jìng hú
dì lǐ zhòng qīng míng,rén xīn zì chóu sī
yì yǔ jūn bié nián,zhǒng táo qí é méi
huā míng yù guān xuě,yè nuǎn jīn chuāng yān
cuì huá xiǎng xiàng kōng shān lǐ,yù diàn xū wú yě sì zhōng
fēng guāng rén bù jué,yǐ zhe hòu yuán méi
wēi yǔ ǎi fāng yuán,chūn jiū míng hé chǔ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 朱宣是宋州下邑人。年轻时跟随他的父亲贩盐做盗贼,父亲犯法被处死,朱宣于是前往侍奉青州节度使王敬武任军校,王敬武让他隶属于他的将领曹全晟。中和二年,王敬武派曹全晟入关参与攻破黄巢。返
孝感,言人尽孝所产生的种种神奇感应。孝道为天地鬼神所敬重,并以此为根据,降授福禄灾祸。“尽孝”可以使自己超度成仙,免于沉沦苦海;宗亲父母亦可获得解脱。本章借文昌帝君之口,对世人悚以
泰卦:由小利转为大利,吉利亨通。 初九:拔掉茅茄草,按它的种类特征来分辨。前进,吉利。 九二:把匏瓜挖空,用它来渡河,不至于下沉。财物损失了, 半路上又得到别人帮助。 九三:平
本篇名为“本纪”,实则只记述了刘邦死后,吕后为了自己的揽权、专政、固权而大肆墙植吕氏势力,残酷打击刘氏宗室与刘邦的元老功臣,以到激起刘氏宗室与刘邦元老功臣联合,一举诛灭吕氏集团的艰
汉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姓刘,讳名詗,本名知远,到登皇帝位时改为现在的讳名。他的祖先本是西突厥的沙陀部族人。四代祖讳名湍,当高祖拥有天下时,被追尊为明元皇帝,庙号叫文祖,陵墓叫懿
相关赏析
- 西域从汉武帝时开始与中原交通,那裹本来有三十六国。后来渐分为五十余国,都分布在匈奴以西,乌孙以南。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流,东西宽六千余里,南北长一千余里。它的东面连接汉朝,以玉
这首词是作者借七夕来抒发自己寄寓故国之思。上片侧重写七夕儿女幸福欢快景象。“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二句紧扣“新秋”,分写“天上”与“人间”七夕情景。低昂,是起伏升降的意思。上
这一篇是自警自励的诗。诗人久客还乡,一路看到种种事物今昔不同,由新故盛衰的变化想到人生短暂,又想到正因为人生短就该及时努力,建功立业,谋取不朽的荣名。此诗含义为何,佳处为何,要理解
人的本能是要吃要喝,要生存得更好,因此人人都会自己求利,求利就会有所行为,因此,行为方式就应该是持之以恒。要象柳下惠一样,不因官大而不为,亦不因官小而不为。不能因为挖了九仞还没有见
江乙想要使楚宣王讨厌昭奚恤,可是感到自己的力量不够,所以就替魏国出阳君向楚宣王请求封赏。楚宣王说:“好。”昭奚恤说:“山阳君对楚国没有功劳,不应当加封。”江乙因此取得山阳君的好感,
作者介绍
-
戴望舒
戴望舒(1905.3.5-1950.2.28)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