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平等院
作者:常慧 朝代:明朝诗人
- 题平等院原文:
- 还应笑我功名客,未解嫌官学大乘。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奈南墙冷落,竹烟槐雨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乱峰相倚
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十里城中一院僧,各持巾钵事南能。
- 题平等院拼音解读:
- hái yīng xiào wǒ gōng míng kè,wèi jiě xián guān xué dà chéng。
xíng duō yǒu bìng zhù wú liáng,wàn lǐ huán xiāng wèi dào xiāng
qǐ lái sāo shǒu,méi yǐng héng chuāng shòu
yín huái wèi xǔ lǎo chóng yáng,shuāng xuě wú duān rù bìn zhǎng
líng luò qī chí yī bēi jiǔ,zhǔ rén fèng shāng kè cháng shòu
bù zhī hé suì yuè,dé yǔ ěr tóng guī
nài nán qiáng lěng luò,zhú yān huái yǔ
xiāng sī bù kān bēi jú yòu,lǚ yóu shuí kěn zhòng wáng sūn
duì zhāo yún ài dài,mù yǔ fēi wēi,luàn fēng xiāng yǐ
jīn xiāo lóu shàng yī zūn tóng yún shī shā chuāng
xiǎo shān chóng dié jīn míng miè,bìn yún yù dù xiāng sāi xuě
shí lǐ chéng zhōng yī yuàn sēng,gè chí jīn bō shì nán né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 渭水发源于陇西郡首阳县渭谷亭南边的鸟鼠山,渭水发源于首阳县首阳山的渭首亭南谷,首阳山在鸟鼠山西北。首阳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叫渭源城,渭水就发源在这里。渭水由三个源头合流而成,往东
朴学排满 章太炎,华夏杰出志士,幼年受祖父及外祖的民族主义熏陶,通过阅读《东华录》《扬州十日记》等书,不满于满清的异族统治,奠定了贯穿其一生的华夷观念,并在后来与《春秋》的夷狄观
黄帝问伯高说:邪气侵入人体,有时使人难以入睡,卧不安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伯高说:五谷进入胃中,它所化的糟粕、津液、宗气,分走三条道路。宗气积聚胸中,出于喉咙,以贯通心肺,使呼吸
首春夜怀人的小词,抒写了作者对心上人的深切怀念与刻骨相思。月明之夜,花香四溢,独立寒阶,睹景思人。词的上片着重写景,下片着重抒情。当初一别,人间既难再见,便只有在梦中寻访,以慰相思
祝史巫师是一类很特殊的人:他们有文化,受过教育,用今天时髦的话说叫“文化人”;他们懂得神灵世界的事情,又熟知人世间的事,通过特殊的方式,把人间事告诉神灵,又向人间传达神灵的信息,可
相关赏析
- 这首词是朱彝尊咏物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它题咏的是雁,说 得具体一点则是秋雁。全词字面,均扣住“雁”字来写:既有对群雁憩息时的静态描述,如“随意落平沙,巧排作、参差筝柱”,又有对雁 阵
前废帝号子业,小字法师,孝武帝长子。元嘉二十六年(449)正月十四日出生。世祖镇守寻阳,子业留在京城。三十年(453),世祖讨伐元凶,子业被拘留在侍中下省,几次差点被害,最终无恙。
这是欧阳修离开洛阳时所写的惜别词。上片落笔即写离别的凄怆情怀。“尊前”二句:在酒宴前,本为告别,却先谈归期,正要对朋友们说出他的心中所想,但话还没说,本来舒展的面容,立刻愁云笼罩,
帝王创业之时,必须有同心同德的杰出的辅佐之臣,能使一代王朝垂世长久,否则,就不足称为一代杰出的大臣。伊尹、周公就是这样两个人物,他们的事迹可以从《 诗经》 、《 尚书》 考知。汉时
哥哥啊!这就是我们要分手的大路了。云彩飞起,路边有供人休息送别的凉亭。亭外,是秋叶在飘坠。而我最悲伤叹息的就是,人,为什么不能像天上的大雁呢?大雁哥哥和妹妹总是排得整整齐齐,一
作者介绍
-
常慧
常慧(1557-1643),明末江西建昌云居山真如寺僧,曹洞宗三十二世高僧。诸缘洪断禅师法嗣。字味白,号龟山,俗姓胡,南昌(今属江西)人。世称常慧味白禅师。年十五出家,旋受戒。奉师命广参博采,道行日进。公元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上云居山谒洪断禅师,留侍左右,得法为嗣。于重建真如禅寺立有大功。公元1612年(万历四十年)洪断禅师退归燕京,乃奉命率徒守祗树堂。未久真如常住敦请出任住持。在任二十余年,维护道场,颇历艰辛。公元1637年(崇祯十年),仍退守祇树堂,课徒训孙,克己修行。学识渊博,儒释兼通,工诗善文,长于言辩,德才均堪称同代僧俗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