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秋怀
作者:余光中 朝代:近代诗人
- 江上秋怀原文:
- 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
朔雁别海裔,越燕辞江楼。飒飒风卷沙,茫茫雾萦洲。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黄云结暮色,白水扬寒流。恻怆心自悲,潺湲泪难收。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望征路愁迷,离绪难整
餐霞卧旧壑,散发谢远游。山蝉号枯桑,始复知天秋。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落叶委埏侧,枯荄带坟隅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蘅兰方萧瑟,长叹令人愁。
- 江上秋怀拼音解读:
- yǐ guò cái zhuī wèn,xiāng kàn shì gù rén
yè xuě chū jì,jì mài mí wàng
zhōng qiū yuè yuè dào zhōng qiū piān jiǎo jié
shuò yàn bié hǎi yì,yuè yàn cí jiāng lóu。sà sà fēng juǎn shā,máng máng wù yíng zhōu。
shí lún shuāng yǐng zhuǎn tíng wú,cǐ xī jī rén dú xiàng yú
bàn mǔ fāng táng yī jiàn kāi,tiān guāng yún yǐng gòng pái huái
huáng yún jié mù sè,bái shuǐ yáng hán liú。cè chuàng xīn zì bēi,chán yuán lèi nán shōu。
shèng shuǐ cán shān wú tài dù,bèi shū méi liào lǐ chéng fēng yuè
wàng zhēng lù chóu mí,lí xù nán zhěng
cān xiá wò jiù hè,sàn fà xiè yuǎn yóu。shān chán hào kū sāng,shǐ fù zhī tiān qiū。
shuǐ mǎn tián chóu dào yè qí,rì guāng chuān shù xiǎo yān dī
luò yè wěi shān cè,kū gāi dài fén yú
bái láng hé běi yīn shū duàn,dān fèng chéng nán qiū yè zhǎng
héng lán fāng xiāo sè,cháng tàn lìng rén chóu。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 没有事实本身,只存在它的传播方式。事实在于你如何去传播它,语言作为一种传播方式,对事实本身甚至会起到支配、调遣和改变的作用。不管西周君是欢迎樗里疾还是防备樗里疾,整个仪式是完全可以
毛修之,字敬文,荥阳阳武人。父毛瑾,任司马德宗的梁、秦二州刺史。刘裕擒获姚泓之后,留子刘义真镇守长安,任毛修之为司马。等到赫连屈丐在青泥击败刘义真,毛修之被俘,便居住在统万。世祖平
社会上流传孔毅甫《 野史》 一卷,共记四十件事,我从清江县的刘靖之那儿得到了这部书,其中记载赵清献(赵井,道清献)任青城县令的时候,曾带一名民间的女艺人回家,被县尉追上,夺还给人家
大将张辽受曹操之命驻扎长社县(治所在今河南长葛县东北),临出发时,张辽的部队中有人谋反,夜里营中惊乱不止,着起大火,全军都骚动不安。张辽对身边的将领说:“不要乱动!这不是全营的
这首诗作于1088年(宋哲宗元祐三年)前后,当时苏轼作翰林学士,与宣德郎李世南同在汴京。李世南善画,作“秋景平远”图,诗人为其画题了二首七绝,这是第一首。诗题名其画为“秋景”,有的
相关赏析
- 韦粲字长蒨,是车骑将军韦睿之孙,北徐州刺史韦茎之子。韦粲有父亲的风度,喜爱学习,任性使气,身高八尺,魁伟高大。他初出仕任云麾晋安王行参军,不久代理法曹,迁任外兵参军,兼中兵。当时颖
一般的说法认为古代的人,身材高大面目姣美,身体强健,寿命很长,能活百岁左右;后代的人,身材矮小面目丑陋,短命早死。为什么呢?因为古代和气纯厚,婚姻按照适当的婚龄,人民承受上天的和气
黄帝问:十二经脉中,唯独手太阴、足少阴、足阳明三经有动脉搏动不止,是为什么? 岐伯说:足阳明是胃脉,而胃是五脏六腑所需营养汇聚于其中的大海。其水谷精微所化的清气由胃向上流注于肺,这
我考虑到疾病发展迅速,病情十分危急,要想在仓卒时间内寻求到辨证治疗的要领,是很难做到的,所以重新收集各种可与不可的诊治原则和方法,整理成可与不可诸篇。这与三阴三阳篇中相比,更容易查
楚江笼罩在细细微雨里,建业城正敲响暮钟之时。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长江流入海门深远不见,江边树木饱含雨滴润滋。送别老朋友我情深无限,沾襟泪水象江面的雨丝。
作者介绍
-
余光中
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