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作者:高珩 朝代:明朝诗人
-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原文:
-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自与东君作别,刬地无聊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孤雁儿】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
说不尽、无佳思。
沉香断续玉炉寒,
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
多少游春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
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
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
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拼音解读:
- liáng yuán rì mù luàn fēi yā,jí mù xiāo tiáo sān liǎng jiā
běi fēng yè juǎn chì tíng kǒu,yī yè tiān shān xuě gèng hòu
chéng shàng chūn yún fù yuàn qiáng,jiāng tíng wǎn sè jìng nián fāng
chūn fēng shí lǐ yáng zhōu lù,juǎn shàng zhū lián zǒng bù rú
shān wǔ yín shé,yuán chí là xiàng,yù yǔ tiān gōng shì bǐ gāo
bù chóu wū lòu chuáng chuáng shī,qiě xǐ xī liú àn àn shēn
zì yǔ dōng jūn zuò bié,chǎn dì wú liáo
mái gǔ hé xū sāng zǐ dì,rén shēng wú chǔ bù qīng shān。
【gū yàn ér】
shì rén zuò méi cí,xià bǐ biàn sú。yǔ shì zuò yī piān,nǎi zhī qián yán bù wàng ěr。
téng chuáng zhǐ zhàng cháo mián qǐ,
shuō bù jìn、wú jiā sī。
chén xiāng duàn xù yù lú hán,
bàn wǒ qíng huái rú shuǐ。
dí shēng sān nòng,méi xīn jīng pò,
duō shǎo yóu chūn yì。
xiǎo fēng shū yǔ xiāo xiāo dì,
yòu cuī xià、qiān xíng lèi。
chuī xiāo rén qù yù lóu kōng,
cháng duàn yǔ shuí tóng yǐ?
yī zhī zhé dé,rén jiān tiān shàng,
méi gè rén kān jì。
shì wèn xiāng guān hé chǔ shì,shuǐ yún hào dàng mí nán běi
shuāi yáng gǔ liǔ,jǐ jīng pān zhé,qiáo cuì chǔ gōng yāo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 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围绕送友还乡,层层深入,娓娓道来。诗人对綦毋潜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一事反复地进行慰勉,鼓励友人不要灰心懊丧,落第只是暂时的失意,要相信世上还会有知音,如今政治清明,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崔护写的“题都城南庄”诗流传甚广,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诵。然而知诗者并非尽知这首诗中还隐藏着一个动人的
柳永是北宋著名词人,其词作以描写旅况乡愁和离情别恨为主要内容。《雪梅香》(景萧索)一词写游子的相思之情,在柳词中虽属雅词,但是感情洋溢,明白如话,风格与其俚词是一致的。词中描写一位
读破句有个不高明的教书先生常常断错句子,还经常念白字。有一天他教训徒弟,讲授《大学·序》,他念道:“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主人听出了错误,非常生气,把他赶了出
传统修辞学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方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这两方面都有精当而深刻的论述,尤其对消极修辞的论述,不仅论及文章技巧,而且深入到心理活动和思维规律与语言生成关系的
相关赏析
- 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首先渲染了伤感的情绪,“梧桐”、“芭蕉”、“夜雨”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总是和离愁、客思、寂寥悲伤联系在一起,全曲描写在凄凉寂寞的旅店里,形孤影单
此诗无一句不切夏景,又句句透散着清爽之意,读之似有微风拂面之感。诗的表现手法尚有三点可注意:笔致轻巧空灵:写庭院,落墨在深深别院;写榴花,则施以帷帘;写绿树,从清阴看出;写黄莺,从
陈轸向楚王告假到了魏国。张仪在魏惠王面前中伤陈轸说:“陈轸还是对楚国好,为楚国求得土地很卖力气。”左爽对陈轸说:“张仪跟魏王关系很密切,魏王非常信任他,您即使百般游说,魏王还是不能
蒙古人是第一个在中国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它统治的一条措施就是把全国人分为四等,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被列在第三等汉人和第四等南人中,地位最低。同时又按职业把全国人分为十等,知识分子
作者介绍
-
高珩
高珩(一六一二年至一六九七年),始祖高全十世孙,字葱佩,号念东,晚号紫霞道人,山东淄川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年八十六岁。明崇祯十六年(公元一六四三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顺治朝授秘书院检讨,升国子监祭酒,后晋吏部左侍郎、刑部左侍郎。珩工诗,体近元、白,生平所著,不下万篇。著有《劝善》诸书及《栖云阁集》。有《栖霎阁诗》十六卷,为赵执信所编;拾遗三卷,为宋弼所辑,《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蒲松龄是高珩侄女的舅父,所以高称蒲为亲家。蒲松龄醉心科举,但屡试不第(七十一岁方为贡生),仕途失意,穷困潦倒。高珩将他推荐给毕际友家(淄川西铺村,其父毕自严曾任明朝户部尚书)私塾任教授徒。其间,高蒲二人诗书往来频繁。而《聊斋志异》的成书也是在毕家学馆内完成的。
高珩对蒲松龄最直接的帮助是为《聊斋志异》写序。康熙十八年,《聊斋志异》初步成书的时候,高珩给书写了一个序。序中说,当时的社会“江河日下,人鬼颇同”,认同蒲松龄运用鬼魂的形式来写社会。“吾愿读书之士,揽此奇文,须深慧业,眼光如电,墙壁皆通,能知作者之意。”
高珩还将《聊斋志异》的初稿带入宫内广为传阅,对《聊斋志异》的流传起到了重要作用。
蒲松龄还曾写过俚曲《琴瑟乐》,高珩也为它写了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