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一分残酒霞)
作者:刘因 朝代:唐朝诗人
- 生查子(一分残酒霞)原文:
- 几砚昔年游,于今成十秋
低头羞见人,双手结裙带
【生查子】
一分残酒霞,
两点愁蛾晕。
罗幕夜犹寒,
玉枕春先困。
心情剪彩慵,
时节烧灯近。
见少别离多,
还有人堪恨。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争奈愁来,一日却为长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清谈可以饱,梦想接无由
- 生查子(一分残酒霞)拼音解读:
- jǐ yàn xī nián yóu,yú jīn chéng shí qiū
dī tóu xiū jiàn rén,shuāng shǒu jié qún dài
【shēng zhā zǐ】
yī fēn cán jiǔ xiá,
liǎng diǎn chóu é yūn。
luó mù yè yóu hán,
yù zhěn chūn xiān kùn。
xīn qíng jiǎn cǎi yōng,
shí jié shāo dēng jìn。
jiàn shǎo bié lí duō,
hái yǒu rén kān hèn。
rì nuǎn ní róng xuě bàn xiāo,xíng rén fāng cǎo mǎ shēng jiāo
zhēng nài chóu lái,yī rì què wèi zhǎng
sāi xià qiū lái fēng jǐng yì,héng yáng yàn qù wú liú yì
dāng nián dé yì rú fāng cǎo rì rì chūn fēng hǎo
qú táng cáo cáo shí èr tān,rén yán dào lù gǔ lái nán。
jīn yè fū zhōu yuè,guī zhōng zhǐ dú kàn
jiāng shuǐ sān qiān lǐ,jiā shū shí wǔ xíng
qīng tán kě yǐ bǎo,mèng xiǎng jiē wú yóu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 这首诗是根据牛郎织女的故事而写成的乐府歌行。南朝梁殷芸《小说》(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七月令》引)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
十一日攀登仙猿岭。走了十多里,到枯溪小桥,属于郧县境,是河南、湖广布政司的分界处。往东走五里,有一片澄澈的池水,名青泉,不见水源从哪里流来,却见下游徐涂流淌。这地方又属于渐川县了。
这是李白在流放途中,经过现岳阳巴陵县的时候,遇到当时朝廷御史台(相当于今天的检察院)的裴侍御也在鸭栏驿,于是请李白上坐,送衣,问寒问暖。在李白特别需要外界支持的时候给于了深切的关怀
颖水发源于颖川郡阳城县西北方的少室山,秦始皇十七年(前230 )灭了韩国,在那里设置颖川郡,是以水来命名的。汉高帝二年(前205 ) ,立为韩国,王莽时改名为左队。《 山海经》 说
泰誓上 周武王十三年春天,诸侯大会于河南孟津。 武王说:“啊!我的友邦大君和我的治事大臣、众士们,请清楚地听取我的誓言。天地是万物的父母,人是万物中的灵秀。真聪明的人就作大君,
相关赏析
- 这首散曲抒发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 “一轮……山河”起首一句,排空而入,造语奇崛。中秋之夜
黄孝迈的词流传很少,但他的词的确写得“风度婉秀,真佳词也。”(万树《词律》)"清歌”与“黄昏”所含的情绪本是相反的,前者引人愉悦,后者使人忧伤,相反相成,其结果是益增忧伤
政论、抒情和艺术统一他的许多诗既是抒情,又是议论,但不涉事实,议论亦不具体,而只是把现实的普遍现象,提到社会历史的高度,提出问题,抒发感慨,表示态度和愿望。他以政论作诗,但并不抽象
这首词上阕描写了梅花傲寒开放的美好身姿,词人笔下的梅花,首先是梅花本身,表现了梅花的特点——不畏严寒,开放在坚冰悬崖,同时又不拘于梅花本身,以梅花象征革命者。下阙揭示其精神品格,由
“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前二句展示了一幅让人惊叹的画面。王大娘那细细的长竿顶着那么大的一座木山,还有一个小孩子在山上翻滚出入,真够刺激。而着一“唯”字,更有“万绿丛中一
作者介绍
-
刘因
刘因(1249~1293) 元代著名理学家、诗人。字梦吉,号静修。初名骃,字梦骥。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人。3 岁识字,6岁能诗,10岁能文,落笔惊人。年刚20,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家贫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所居为“静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刘因为官,他以疾辞。死后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明朝,县官乡绅为刘因建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