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枝词
作者:朱服 朝代:宋朝诗人
- 柳枝词原文:
-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
谁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苏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不必如丝千万缕,只禁离恨两三条。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锦池江上柳垂桥,风引蝉声送寂寥。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遨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 柳枝词拼音解读:
- yuán hé fú xiǎo yè,xì mài luò qīng huā
shùn fēng ér hū,shēng fēi jiā jí yě,ér wén zhě zhāng
gù rén hé bù fǎn,chūn huá fù yīng wǎn
jǐng zào yǒu yí chù,sāng zhú cán xiǔ zhū
huí shǒu zhāo yáng lí luò rì,shāng xīn tóng què yíng qiū yuè
shuí xiàng ruò yé xī shàng,qiàn měi rén xī qù,mí lù gū sū
líng líng qī xián shàng,jìng tīng sōng fēng hán
bù bì rú sī qiān wàn lǚ,zhǐ jìn lí hèn liǎng sān tiáo。
gū dēng hán zhào yǔ,shī zhú àn fú yān
jǐn chí jiāng shàng liǔ chuí qiáo,fēng yǐn chán shēng sòng jì liáo。
dōu dào shì jīn yù liáng yīn,ǎn zhǐ niàn mù shí qián méng。
áo huān rèn luò fēng qián mào,cù yǐn zhēng chuī jiǔ shàng huā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 江山已易主。在词人王沂孙那里。故国之意仍是一丝扭不断的情结。连新月也被词人赋予了这层含义。在强大的、不容置疑的永恒规律面前,词人希冀把握住一种必然。面对宗祖沉沦,今昔巨变之痛,词人
《春日秦国怀古》是一首怀古诗,诗的前六句描绘眼前之景,后两句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名作,是一篇令人不禁喜爱的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十分乐观。写作时背景是欧阳修由于参加范仲淹的改革,后失败,欧阳修被株连被贬,此文就是被贬滁州时作者创
《白雨斋词话》云:“陈子高词温雅闲丽,暗合温、韦之旨。”这首词的特点,即在一个“闲”字。李白有《山中问答》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颜氏的祖先,本来在邹国、鲁国,有一分支迁到齐国,世代从事儒雅的事业,都在古书上面记载著。孔子的学生,学问已经入门的有七十二人,姓颜的就占了八个。秦汉、魏晋,直到齐梁,颜氏家族中没有
相关赏析
- 汉朝衰微而又复兴,固然都是汉光武的功劳,但是更始帝刘玄即天子位之后,汉光武按受了他的封爵宫位,面向北做了臣子,等到平定了王郎、安定了河北,更始命令撤军,但汉光武推辞不受召见,在这时
张岱自称: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出自《自为墓志铭》)可谓纨绔子弟的豪奢享乐习气和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留”指乐意羁留,“身留”是出于被迫。途中遇雪,不能航行,泊舟岸边,自然不是“心留”。词人起笔突兀,出示幻象以虚写实。他落笔不写风雪和溪流,而
几千年来,多少专制暴君草菅人命、扼杀人的权利、禁锢言论自由,而最终落得身死国灭、遗臭万年的凄惨下场。当政者的贪婪导致政治上的短视和弱智,以致自己违反了政治上的基本规则而不自知,“水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作者介绍
-
朱服
朱服(1048-?)字行中,乌程(今浙江湖州)人。熙宁进士。以淮南节度推官充修撰、经议局检讨。元丰中,擢监察御史里行,历国子司业、起居舍人,以直龙图阁知润州,徙泉、婺、宁、庐、寿五州。绍圣初,召为中书舍人,官至礼部侍郎。徽宗时,贬海州团练副使,蕲州安置,改兴国军,卒。《宋史》有传。词存《渔家傲》一首,见《泊宅篇》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