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江水浸云影)
作者:于右任 朝代:近代诗人
- 水调歌头(江水浸云影)原文:
- 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
红日淡,绿烟晴流莺三两声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怅望倚危栏,红日无言西下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
【水调歌头】
江水浸云影,
鸿雁欲南飞。
携壶结客何处?
空翠渺烟霏。
尘世难逢一笑,
况有紫萸黄菊,
堪插满头归。
风景今朝是,
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
莫相违。
人生如寄,
何事辛苦怨斜晖。
无尽今来古往,
多少春花秋月,
那更有危机。
与问牛山客,
何必独沾衣。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
时霎清明,载花不过西园路
- 水调歌头(江水浸云影)拼音解读:
- wèi chéng lín,nán wàng fèng lái qī,liáo yī sú
hóng rì dàn,lǜ yān qíng liú yīng sān liǎng shēng
lù shuǐ míng qiū yuè,nán hú cǎi bái píng
lóu wài chuí yáng qiān wàn lǚ yù xì qīng chūn,shǎo zhù chūn hái qù
chàng wàng yǐ wēi lán,hóng rì wú yán xī xià
zhōng chí suǒ yǐ lǜ,dài wǒ fàn hóng guāng。
zhōng qiū yuè yuè dào zhōng qiū piān jiǎo jié
【shuǐ diào gē tóu】
jiāng shuǐ jìn yún yǐng,
hóng yàn yù nán fēi。
xié hú jié kè hé chǔ?
kōng cuì miǎo yān fēi。
chén shì nán féng yī xiào,
kuàng yǒu zǐ yú huáng jú,
kān chā mǎn tóu guī。
fēng jǐng jīn zhāo shì,
shēn shì xī rén fēi。
chóu jiā jié,xū mǐng dǐng,
mò xiāng wéi。
rén shēng rú jì,
hé shì xīn kǔ yuàn xié huī。
wú jìn jīn lái gǔ wǎng,
duō shǎo chūn huā qiū yuè,
nà gèng yǒu wēi jī。
yǔ wèn niú shān kè,
hé bì dú zhān yī。
nán fēng chuī qí xīn,yáo yáo wèi shuí tǔ
huā míng yù guān xuě,yè nuǎn jīn chuāng yān
shí shà qīng míng,zài huā bù guò xī yuán lù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 汉译我每次进入黄花川,都要沿着青溪溪水而行。水随着山势千回万转,但走过的路不过千里。流过乱石时水声喧腾,而流经松林时却没有声息与松林相映色调优美。水波荡漾,浮着菱角和荇菜,清澈的溪
汉代的永昌郡,元代是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总管在永昌设置了宣抚司治所,后来改为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洪武十五年(1382)平定云南,前朝的永昌万户阿凤率领他的人马到指挥王贞处投降归附,仍
①华颠:头上白发。
礼仪繁杂广博,可与天地等量齐观,治理国家设立国君,是人伦之始。三代遣留的文字,在经典诰命中很简略,大概是秦末亡佚了。汉初叔孙通制订汉礼,然而班固《汉书》的《礼乐志》没有记载。等到束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是宋代欧阳修的一首词。上片写端午节的风俗。用“榴花”“杨柳”“角粽”等端午节的标志性景象,表明了人们在端午节的喜悦之情。下片写端午节人们的沐浴更
相关赏析
-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少妇在暮春时节的一个黄昏,思念亲人并等待他归来的情景。词中表露的是女主人公那种淡淡的哀怨与怅恨,于微婉的格调中流动着丝丝思情。此类写女子独居伤怀、望夫归来的题材,在
冬夜,天上一弯新月,地下江静无声,山头北斗横斜。词人睡不着,看着映在窗纸上的梅树的影子,且搔首且静思。霜天何以好?好在接到调令,再用不出席官场的宴会、传杯应酬了。好在不用理会小人们
乾道四年(1168)春夏,张孝祥全家在长沙。该词作于正月,系《鹧鸪天·上元启醮》二首之一。词题一作“上元设醮”。“上元”,元宵节。“醮”,祈祷神灵的祭礼,后专指道士、和尚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也是一位爱好文学、提倡辞赋的诗人,今流传《悼李夫人赋》。明人王世贞以为,其成就在“长卿下、子云上”(《艺苑卮言》)其他存留的
①碧纨(wàn):绿色薄绸。②芳兰:芳香的兰花,这里指妇女。③流香涨腻: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杜牧《阿房宫赋》:“弃脂水也”。④这句指妇女们在发髻上
作者介绍
-
于右任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陕西省三原县人,祖籍陕西泾阳斗口村(“斗口于家”),政治家、活动家、“当代草圣”,杰出中国流艺术家、教育家、诗人,也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附注:一八七九年(清光绪五年),于右任先生出生于陕西三原县东关河道巷,以后“又在三原读书应试,因此就著籍为三原人了。”]
原名伯循,字右任,曾用名刘学裕(意为留学于)、原春雨,诱人典出《四书》“夫子循循善诱人”。后取谐音因而自称“右衽”,“衽”即衣襟,“任”由“衽”的谐音而来,中原地区的人往往以“左衽”为受异族统治的代词,而于右任为自己起的字“右衽”就是和“左衽”反其道而行之。笔名“神州旧主”、别署“骚心”,号“髯翁”,晚号“太平老人”。于右任三十多岁时就黑髯飘胸,其后文化界同仁多有“髯翁”、“右老”之称,民间亦称曰“于胡子”。
慈禧逃到西安后,于右任冒着违抗清廷留长发辫的危险,请伙伴给自己照一幅散发照,于右任即兴吟出一副对联写出贴在身后做背景:“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
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期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他是国民党的元老,又是书法家、著名报刊活动家、教育家,与好友刘觉民等人先后创办复旦公学和中国公学,筹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立报》,以宣传资产阶级革命主张。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出任交通次长,主持部务。后出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以反对袁世凯。1922年,于右任创办上海大学。1926年,他与冯玉祥、刘觉民等人解救西安之围,出任驻陕总司令。后担任国民政府审计院长、监察院长。
于右任,擅长诗词、书法,所创“标准草书”,深受海内外学人欢迎,并著有《于右任诗词集》《标准草书千字书》等。
可以说,他是中国近代书法史上的书法艺术大家,尤擅魏碑与行书、章草结合的行草书,首创“于右任标准草书”,被誉为“当代草圣”、“近代书圣”、“中国书法史三个里程碑之一”(另外二位为王羲之、颜真卿)。
于右任是民主革命的先驱,在辛亥革命时期,他是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教育家、诗人。他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中国近现代著名高校的创办人,被尊称为“元老记者”。
1906年4月,于右任为创办《神州日报》赴日本考察新闻并募集办报经费,在日本得会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1907年起,先后在上海创办同盟会第一家大型日报《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立报》等,积极宣传革命,他创办的报纸在揭露贪官污吏,揭露帝国主义侵华阴谋和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1912年春,孙中山辞职,于右任亦辞职,回上海继续办报。“二次革命”失败,《民立报》被查封,于避居日本,从事反袁斗争。
1922年,他参与创办上海大学。1927年起,任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陕西省政府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军事委员会常委、国民党政府委员兼审计院长和监察院长。后去台湾。1964年11月10日,病逝于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