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莎地道士
作者:常慧 朝代:明朝诗人
- 赠莎地道士原文:
- 莎地阴森古莲叶,游龟暗老青苔甲。
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池边道士夸眼明,夜取蟭螟摘蚊睫。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千古英雄同一叹,伤怀岂止为蛾眉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戚姬髡发入舂市,万古共悲辛
一树斜阳蝉更咽,曾绾灞陵离别
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 赠莎地道士拼音解读:
- shā dì yīn sēn gǔ lián yè,yóu guī àn lǎo qīng tái jiǎ。
yìng chóu dōu bù xiá,yī lǐng shì méi huā
hàn qǐn táng líng wú mài fàn,shān xī yě jìng yǒu lí huā
chí biān dào shì kuā yǎn míng,yè qǔ jiāo míng zhāi wén jié。
chén shì nán féng yī xiào,kuàng yǒu zǐ yú huáng jú,kān chā mǎn tóu guī
qiān gǔ yīng xióng tóng yī tàn,shāng huái qǐ zhǐ wèi é méi
tàn jiāng shān rú gù,qiān cūn liáo luò
tíng qián shí yǒu dōng fēng rù,yáng liǔ qiān tiáo jǐn xiàng xī
qī jī kūn fā rù chōng shì,wàn gǔ gòng bēi xīn
yī shù xié yáng chán gèng yàn,céng wǎn bà líng lí bié
jǔ tóu hū jiàn héng yáng yàn qiān shēng wàn zì qíng hé xiàn
gòng qìng xīn nián xiào yǔ huā,hóng yán shì nǚ zèng méi huā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 本篇是汉初名将周勃和周亚夫父子二人的合传。周勃父子都是汉朝初期的有功之臣。周勃是诛吕安刘的主要决策者和组织者,为挽救刘氏政权立了大功,所以司马迁把他作为汉初的主要功臣之一列入世家。
《支遁集》收录支遁各种形式的诗作(诗、铭、赞并序)共38首(上卷18首,下卷14首,补遗6首),为现存支遁作品中数量最多者。如果说《大小品对比要钞序》最能完整地反映支遁的佛学思想,
孟郊故里位于浙江德清县城武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妇孺皆知。到了浙江德清县城武康,方知这里就是孟郊故里,诗人足迹犹存。清河坊故里,有东野古井和孟郊
《虞美人》,唐教坊曲。《碧鸡漫志》卷四:“《脞说》称起于项藉‘虞兮’之歌。予谓后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双调,有两格,其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一为五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中秋,苏轼在黄州时写的,当时作者仍在被贬滴之中。 万里无云的天空,作者登高望月。面对广阔的天空和皎洁的月亮,引起了无限的幻想,联想到现实社会的丑
相关赏析
- 春秋时代,周室衰微,诸侯争霸,野心家代不乏人。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之君的楚庄王,经过长期的争斗,凭借强大的武力吞并了周围的一些小国,自以为羽翼已丰,耀武扬威地陈兵于周天子的境内,询问
魏明帝时,少府杨阜上书,希望削减宫女中那些不被宠幸的人,于是召来御府吏询问后宫人数。御府吏墨守陈规,答道:“皇宫秘密,不能暴露。”杨阜大怒,打了御府吏一百棍,斥责他说:“连国家都不
《石钟山记》是一篇游记,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一般的游记,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以景物描写为主,寄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情景交融的传统
一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条山路崎岖时高时低。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观看的角度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独迷路。傍晚,霜叶落下,熊爬上树(大熊星座爬上树梢),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
作者介绍
-
常慧
常慧(1557-1643),明末江西建昌云居山真如寺僧,曹洞宗三十二世高僧。诸缘洪断禅师法嗣。字味白,号龟山,俗姓胡,南昌(今属江西)人。世称常慧味白禅师。年十五出家,旋受戒。奉师命广参博采,道行日进。公元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上云居山谒洪断禅师,留侍左右,得法为嗣。于重建真如禅寺立有大功。公元1612年(万历四十年)洪断禅师退归燕京,乃奉命率徒守祗树堂。未久真如常住敦请出任住持。在任二十余年,维护道场,颇历艰辛。公元1637年(崇祯十年),仍退守祇树堂,课徒训孙,克己修行。学识渊博,儒释兼通,工诗善文,长于言辩,德才均堪称同代僧俗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