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西草堂
作者:李存勖 朝代:唐朝诗人
- 水西草堂原文:
-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萝径萧然曲业存,闲云流水四无邻。身留白屋潜踪迹,
公乎跃马扬玉鞭,灭没高蹄日千里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
遗书自有亲□处,何必驱驰扰世尘。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多事年年二月风,翦出鹅黄缕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
门□□吟学隐沦。吟对琴尊江上月,笑看花木镜中春。
- 水西草堂拼音解读:
- shū dāng kuài yì dú yì jǐn,kè yǒu kě rén qī bù lái
jīn rì lóu tái dǐng nài,míng nián dài lì shān hé
xī lù chán shēng chàng,nán guān kè sī shēn
huí kàn shè diāo chù,qiān lǐ mù yún píng
luó jìng xiāo rán qū yè cún,xián yún liú shuǐ sì wú lín。shēn liú bái wū qián zōng jī,
gōng hū yuè mǎ yáng yù biān,miè méi gāo tí rì qiān lǐ
xuān hé jiù rì,lín ān nán dù,fāng jǐng yóu zì rú gù
yí shū zì yǒu qīn□chù,hé bì qū chí rǎo shì chén。
bèi ruò tài shān,yì ruò chuí tiān zhī yún
duō shì nián nián èr yuè fēng,jiǎn chū é huáng lǚ
yún zhōng jūn bú jiàn,jìng xī zì bēi qiū
chì bì jī tóu luò zhào,féi shuǐ qiáo biān shuāi cǎo,miǎo miǎo huàn rén chóu
mén□□yín xué yǐn lún。yín duì qín zūn jiāng shàng yuè,xiào kàn huā mù jìng zhōng chū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 《旧唐书•韩愈传》开头说:“韩愈时常以为从魏、晋以来,做文章的人拘泥于对仗,而对经典的思想意义,不再提倡,所以做文章抒发意见讲大道理,自己成为一家的新说法。后辈的学人多取他的榜样,
满城灯火荡漾着一片春烟,天色阴沉,月亮隐在海天的那边。看到鳌山灯彩,引起了仙人流泪,海外的神山已经沉沦三年!三年后的今夜天空不见月光,美丽的月亮大概在台湾故乡。想到海天之外去寻
尉迟运,是大司空、吴国公尉迟纲的儿子。 从小精强干练,有志功名。 魏大统十六年(550),由于父亲的功勋而封为安喜县侯,食邑一千户。 孝闵帝登基,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
曹松为诗,学贾岛苦吟。“平生五字句,一夕满头丝”(《崇义里言怀》),是其自我写照。工五言律诗,炼字琢句,取境幽深,也有点接近贾岛,但尚未流于怪僻,而自有一种清苦澹宕的风味。“汲水疑
开路神金刚神遇到开路神,羡慕地说:“我和你一样高大,却不如你吃得好,穿得好。”开路神回答说:“阿哥您不知道,我只图些口腹的享受。如果论穿着,完全不行,剥去一层遮羞皮,浑身就都是篾片
相关赏析
- 解,冒险而去行动,(结果)因行动而免去危险,故称解。解,“利西南方向”,前往可以得到民众(归服)。“返回原来地方吉利”,因为得到了中道。“有所往,早行动吉”,前往可建功业。天地
丘逢甲是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台湾被清廷割让给日本后,丘逢甲组织台湾义军抗击日本侵略者,抗战失败后返回从教。诗人思念台湾同胞,不禁流下满腔热泪。这首诗可与后面一首谭嗣同的《有感一章
忠厚二字可以分开来说,在社会上做事最重要的便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也就是尽己之心于工作,这是就“忠”而言,而“厚”是待人敦厚。既不欺人,又能宽待他人,这是在人际上所能达到的最完
沈约是“神不灭”论的积极维护者。南朝时期,佛教盛行,但也出现了反佛的斗士。刘宋时期的史学家范晔是一位无神论者,“常谓死者神灭,欲著《无鬼论》”,确信“天下决无佛鬼”。萧齐时,竟陵王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我家在曲曲弯弯襄水边,远隔楚天云海迷迷茫茫。思乡的眼泪在旅途流尽,看归来的帆在天边徜徉。风烟迷离渡口可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作者介绍
-
李存勖
李存勖(885-926),小字亚子,原为突厥沙陀族人,赐姓李,为晋王李克用之长子。胆略绝人,骁勇善战,北退契丹,东灭燕,又灭梁,公元923年称帝,在位四年,史称后唐庄宗。存勖虽武人,但洞晓音律,能度曲。同光四年为伶人所杀。存词四首,载《尊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