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夜雨
作者:李端 朝代:南北朝诗人
- 长安夜雨原文:
-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亚夫营畔柳濛濛,隋主堤边四路通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四壁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心关桂玉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逢流星兮问路,顾我指兮从左
乌丝阑纸娇红篆,历历春星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 长安夜雨拼音解读:
- zhì yǔ tōng xiāo yòu chè míng,bǎi yōu rú cǎo yǔ zhōng shēng。
yà fū yíng pàn liǔ méng méng,suí zhǔ dī biān sì lù tōng
qún shān wàn hè fù jīng mén,shēng zhǎng míng fēi shàng yǒu cūn
fēng yǔ láo chóu wú zhe chù,nà gèng hán qióng sì bì
yā shù zǎo yā fēi bù sàn,dào chuāng hán gǔ shī wú shēng。
xīn guān guì yù tiān nán xiǎo,yùn luò fēng bō mèng yì jīng。
féng liú xīng xī wèn lù,gù wǒ zhǐ xī cóng zuǒ
wū sī lán zhǐ jiāo hóng zhuàn,lì lì chūn xīng
dāng nián zhì qì jù xiāo jǐn,bái fà xīn tiān sì wǔ jīng。
yī shēng ào àn kǔ bù xié,ēn shū méi láo zhì duō guāi
hàn xuè měi suí biān dì kǔ,tí shāng bù dàn lǒng yīn hán
jǐn lǐ yān chén wài,jiāng cūn bā jiǔ jiā
jiè wèn jiāng cháo yǔ hǎi shuǐ,hé sì jūn qíng yǔ qiè xīn
liǔ sè huáng jīn nèn,lí huā bái xuě xiā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 轻移莲步不再越过横塘路,只有用目力相送,她像芳尘一样飘去。正是青春年华时候,可什么人能与她一起欢度?是月台,是花榭,是雕饰的窗,是紧闭的朱户,这只有春天才会知道她的居处。飘飞的
○颜延之颜延之字延年,是琅邪临沂人。曾祖颜含,是晋朝的光禄大夫。祖父颜约,是零陵太守。父亲颜..,为护军司马。颜延之少年时候是个孤儿,家里贫穷,住处靠近外城,好读书,无所不看,文章
唐玄宗天宝年间,南诏(今云南大理一带)反叛,剑南(今四川成都)节度使鲜于仲通讨之,丧失士卒有六万人之多。宰相杨国忠隐瞒战败之事,仍然给他记上战功。当时,招募士兵攻打南诏,但人们都不
此诗为《诗经·唐风》第四篇,诗中所表达的意思,历来说法不一。《毛诗序》和三家诗都以为是讽谏晋昭公,赞美曲沃桓叔势力盛大子孙众多的诗作;汉人应劭、第五伦则以为是赞美后妃多子
郑谷在政治上建功立业的梦想虽然惨遭破灭,但诗歌创作却成就卓著。《全唐诗》收录他的诗有325首,郑谷本人辑录于诗歌自选集《云台编》、《宜阳集》中的,共计有1000多首,可惜版本均已失
相关赏析
- 教育是要教导孩子好的行为。在孩童成长的时期,还不能分辨善恶是非,如果太过宽容,会导致他在善恶的分辨上不够清楚。原谅孩子的小过错而不严格要求,那么他会认为无所谓,下次又犯同样的错误,
《齐民要术》:种竹的地应当高而平,靠近山麓土丘的地方最为适宜。种在低洼地的,竹根一旦遇上地下水,便会立即死掉。黄色或白色的沙壤土较适宜。正月或二月间,掘取向西南方向生长的竹鞭和
施才 李斯生于战国末年,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看到厕所里吃大便的老鼠,遇人
燕子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诗如杜甫,词如晏殊等,然古典诗词中全篇咏燕的妙词,则要首推史达祖的这首《双双燕》了。这首词对燕子的描写是极为精彩的。通篇不出“燕”字,而句句写燕,极妍尽态
作者介绍
-
李端
李端(约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听筝》入选《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