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诗二首
作者:舒亶 朝代:宋朝诗人
- 又诗二首原文:
- 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
休恋娇娥似玉颜。含笑谩教情面厚,多愁还使鬓毛斑。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春朝秋夜思君甚,愁见绣屏孤枕
何用烧丹学驻颜,闹非城市静非山。
冉冉年时暮,迢迢天路征
云中幸有堪归路,无限青山是我山。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寄相思,寒雨灯窗,芙蓉旧院
时人若觅长生药,对景无心是大还。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望断行云无觅处,梦回明月生南浦
能令暂开霁,过是吾无求
省悟前非一息间,更抛闲事弃尘寰。徒夸美酒如琼液,
- 又诗二首拼音解读:
- zhú wài yī zhī xié,xiǎng jiā rén,tiān hán rì mù
qū àn chí shāng,chuí yáng xì mǎ,cǐ dì céng jīng bié
xiū liàn jiāo é shì yù yán。hán xiào mán jiào qíng miàn hòu,duō chóu hái shǐ bìn máo bān。
yī wǎng qíng shēn shēn jǐ xǔ?shēn shān xī zhào shēn qiū yǔ。
chūn cháo qiū yè sī jūn shén,chóu jiàn xiù píng gū zhěn
hé yòng shāo dān xué zhù yán,nào fēi chéng shì jìng fēi shān。
rǎn rǎn nián shí mù,tiáo tiáo tiān lù zhēng
yún zhōng xìng yǒu kān guī lù,wú xiàn qīng shān shì wǒ shān。
gǎo sù chóu jiā guó,gē chuán jué sǐ shēng
jì xiāng sī,hán yǔ dēng chuāng,fú róng jiù yuàn
shí rén ruò mì cháng shēng yào,duì jǐng wú xīn shì dà hái。
jūn dào gū sū jiàn,rén jiā jǐn zhěn hé
wàng duàn xíng yún wú mì chù,mèng huí míng yuè shēng nán pǔ
néng lìng zàn kāi jì,guò shì wú wú qiú
xǐng wù qián fēi yī xī jiān,gèng pāo xián shì qì chén huán。tú kuā měi jiǔ rú qióng yè,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 《隐秀》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篇,论述“隐秀”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和如何创造“隐秀”问题。所谓“隐”,和后来讲的“含蓄”义近,但不完全等同。刘勰所说的“隐”,要有“文外之重旨”、“义
禽滑厘事奉墨子三年,手脚都起了老茧,脸晒得黑黑的,干仆役的活听墨子使唤,却不敢问自己想要问的事。墨子先生对此感到十分怜悯,于是备了酒和干肉,来到泰山,垫些茅草坐在上面,用酒
宋燕肃莲花漏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时,每年冬至节日,所属各县照例送贺信表示祝贺,都是送信的人放下贺信即返回。独有一位县令所派的人不肯随即离去,要求必须有转运使的回信;转运使身边的人劝
袁昂字千里,是陈郡阳夏人。祖父袁洵,是宋朝征虏将军、吴郡太守。父亲袁颢,是冠军将军、雍州刺史,泰始初年,起兵拥立晋安王子勋,事败被杀。袁昂时年五岁,乳母携抱藏到庐山,碰到赦罪才得出
原题:玉泉流贯颐和园墙根,潺潺有声,闻通三海。禁城等水,皆溯流于此。①
①玉泉:北京西郊玉泉山上流下来的泉水。这股泉水流经颐和园。三海:指北京城内的中南海(即中海、南海)和北海而言。
相关赏析
- 这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
①月华收:指月亮落下,天气将晓。②临歧:岔路口。此指临别。③脉脉:含情貌。
六年春季,周庄王的属官叫子突的率军救援卫国。夏季,卫惠公回国,放逐公子黔牟到成周,放逐甯跪到秦国,杀了左公子泄、右公子职,这才即位。君子认为左、右二公子扶立黔牟为国君,“是一种很欠
孟子对齐宣王说:“如果大王您有一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出游楚国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
王机任广州刺史的时候,一次他上厕所,忽然看见二个人身穿黑色衣服,与王机互相推攘。王机花了很久时间把他们捉拿到,在他们身上搜得两个东西,形状像乌鸦。王机拿去讨教鲍靓,鲍靓说:“这是不
作者介绍
-
舒亶
舒亶(1041-1103)字信道,号懒堂,慈溪(今属浙江)人。治平二年(1065)进士,授临海尉。神宗时,除神官院主簿,迁秦凤路提刑,提举两浙常平。后任监察御史里行,与李定同劾苏轼,酿成「乌台诗案」。进知杂御史、判司农寺,拜给事中,权直学士院,后为御史中丞。以屡次举劾株连,朝野怨望。崇宁元年(1102)知南康军,翌年卒,年六十三。《宋史》、《东都事略》有传。近人辑有《舒学士词》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