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大台文南觐(郑畋)
作者:赵雍 朝代:元朝诗人
- 送郑大台文南觐(郑畋)原文:
-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黎辟滩声五月寒,南风无处附平安。
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残雪庭阴,轻寒帘影,霏霏玉管春葭
带雨牡丹无气力,黄鹂愁雨湿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海棠枝上立多时,飞向小桥西畔去
勿言草卉贱,幸宅天池中
相思只在梦魂中今宵月,偏照小楼东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
君怀一匹胡威绢,争拭酬恩泪得干。
东风静、细柳垂金缕
- 送郑大台文南觐(郑畋)拼音解读:
- dōng yuán zài jiǔ xī yuán zuì,zhāi jǐn pí pá yī shù jīn
lí pì tān shēng wǔ yuè hán,nán fēng wú chǔ fù píng ān。
hé sī bàng rào wàn,líng jiǎo yuǎn qiān yī
cán xuě tíng yīn,qīng hán lián yǐng,fēi fēi yù guǎn chūn jiā
dài yǔ mǔ dān wú qì lì,huáng lí chóu yǔ shī
bù zhī hé chǔ chuī lú guǎn,yī yè zhēng rén jǐn wàng xiāng
hǎi táng zhī shàng lì duō shí,fēi xiàng xiǎo qiáo xī pàn qù
wù yán cǎo huì jiàn,xìng zhái tiān chí zhōng
xiāng sī zhī zài mèng hún zhōng jīn xiāo yuè,piān zhào xiǎo lóu dōng
xiōng zhōng yǒu shì shēn yú hǎi,kěn shǐ shén zhōu jìng lù chén
jūn huái yī pǐ hú wēi juàn,zhēng shì chóu ēn lèi dé gàn。
dōng fēng jìng、xì liǔ chuí jīn lǚ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 张衡目睹东汉朝政日坏,天下凋敝,而自己虽有济世之志,希望能以其才能报效君主,却又忧惧群小用谗,因而郁郁,遂作《四愁诗》以泻情怀。《四愁诗》初步具备了七言的形式,出现时间较早,又广为传颂,所以对七言诗的发展有极大影响。
《毛诗序》说:“《下泉》,思治也。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唐孔颖达疏申其意曰:“此谓思上世明王贤伯治平之时。若有明王贤伯,则能督察诸侯,共公不敢暴虐,故思
冯郝对各种利害关系的剖析可谓条分缕析、极有洞见,而他的处理手段也很高明。与人为善、千万不要得罪人,如果得罪他人,就会为以后做事设置了障碍。人际行动是在千丝万缕的人际关系中付诸实施的
吴融,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融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
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词。“东风又送酴釄信,早吹得、愁成潘鬓。”“酴釄”,《辇下岁时记》:“长安每岁清明赐宰臣以下酴釄酒,”夏初开白色花。“潘鬓”,潘岳《秋思赋》云:“斑鬓发以承弁兮”
相关赏析
- 此词上片伤久别。寒气暗侵,徒负芳春。庭梅开遍,恨久别不归,此心情之所由恶也。下片怨独居。抱影独眠,灯花空结,现况实感无聊。而画眉有待,来日必将细数其轻薄无情。一片痴情,百般刻画,谱
这首词写于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辛弃疾时年三十八岁,在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任上。上片写战争过去,人们的战争,敌情观念薄弱了,“髭胡膏血”都被汉水洗净了,这是一句反义用语,道出
临川县的石刻当中夹着一卷法帖,这卷字帖记载了欧阳询的一段话:“我二十岁,到了鄱阳,那地方土地肥沃平坦,饮食丰盛又便宜,许多读书人常常聚会。每天赏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其中二位姓张的
孟子之辞职,最深层的原因恐怕就是本章孟子所说的了。他这种忧国爱民的坚定信念和伟大抱负,他这种不怨天尤人、乐天知命的优良品德,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确实是难能可贵的。这就是一代圣贤
远行的人早早就骑上了骏马,行途直指蓟城的旁边。蓟城北通大漠,我万里辞别故乡。大漠瀚海上,燃起万千烽火,黄沙之中,曾是千百年来的战场。军书急迫,发至上郡,春色青青,越过了中州
作者介绍
-
赵雍
赵雍,元代书画家。字仲穆,湖州(今属浙江)人。父赵孟頫,故元翰林学士承旨,赠荣禄大夫,江浙等处中书省平章政事,赠魏国公,诣文敏。母管氏,赠魏国夫人。赵雍以父荫入仕,官至集贤待制、同知湖州路总管府事。书画继承家学,赵孟頫尝为幻住庵写金刚经未半,雍足成之,其联续处人莫能辨。妣刘氏,封归安县君,三子,凤,麟,燕;一女淑瑞 适钱塘崔复。擅山水,尤精人物鞍马,亦作界画。书善正、行、草,亦长篆书。精鉴赏。传世作品有《兰竹图》、《溪山渔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