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菊(一作罗隐诗)
作者:侯蒙 朝代:宋朝诗人
- 白菊(一作罗隐诗)原文:
-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数人世相逢,百年欢笑,能得几回又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寻思闭户中宵见,应认寒窗雪一堆。
天仙碧玉琼瑶,点点扬花,片片鹅毛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又似金钱未染来。香散自宜飘渌酒,叶交仍得荫苍苔。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虽被风霜竞欲催,皎然颜色不低摧。已疑素手能妆出,
试问梅花何处好,与君藉草携壶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林深藏却云门寺,回首若耶溪
- 白菊(一作罗隐诗)拼音解读:
- xiāng féng yī zuì shì qián yuán,fēng yǔ sàn、piāo rán hé chǔ
shù rén shì xiàng féng,bǎi nián huān xiào,néng dé jǐ huí yòu
yù gǔ nà chóu zhàng wù,bīng zī zì yǒu xiān fēng
xún sī bì hù zhōng xiāo jiàn,yīng rèn hán chuāng xuě yī duī。
tiān xiān bì yù qióng yáo,diǎn diǎn yáng huā,piàn piàn é máo
hái qīng yī bō wú qíng lèi,hèn bù xiāng féng wèi tì shí
gǔ gōng xián dì shǎo,shuǐ gǎng xiǎo qiáo duō
yòu shì jīn qián wèi rǎn lái。xiāng sàn zì yí piāo lù jiǔ,yè jiāo réng dé yīn cāng tái。
yě yún wàn lǐ wú chéng guō,yǔ xuě fēn fēn lián dà mò
suī bèi fēng shuāng jìng yù cuī,jiǎo rán yán sè bù dī cuī。yǐ yí sù shǒu néng zhuāng chū,
shì wèn méi huā hé chǔ hǎo,yǔ jūn jí cǎo xié hú
yōu yōu luò yáng dào,cǐ huì zài hé nián
lín shēn cáng què yún mén sì,huí shǒu ruò yé xī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 这首词写的是陆游自己的爱情悲剧。词的上片通过追忆往昔美满的爱情生活,感叹被迫离异的痛苦,分两层意思。开头三句为上片的第一层,回忆往昔与唐氏偕游沈园时的美好情景:“红酥手,黄縢酒。满
这是汪藻的成名作,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三:“此篇一出,便为诗社诸公所称。”清新明快,与同时张耒相近。作者最慢由此出名。桃花出篱,红杏出墙,皆为农村中常见之景。而此处却以清丽之笔写出
陈轸为泰国出使去齐国,路过魏国,求见公孙衍。公孙衍辞谢了陈轸。陈轸说:“我之所以来的原因,是因为有事情。公不见我,我就要走了,不能等到他露。”公孙衍才会见了他。陈轸说:“您讨厌政事
均王下贞明五年(己卯、919)后梁纪六 后梁均王贞明五年(乙印,公元919年) [1]冬,十月,出为楚州团练使。 [1]冬季,十月,吴国派杨出任楚州团练使。 [2]晋王如魏州
《太和正音谱》说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而这首怀古小令却体现了他的另一番面目。 骊山这座见证了众多历史沧桑的名山,历史遗迹甚多,作者登临此山,放眼四顾,感慨丛生,从哪里着笔呢?只有
相关赏析
- 宋朝的张咏戍守成都的时候,战乱刚刚平定,人常有反叛之心。一天举行校阅,张咏刚刚出现,军士们立即大声鼓噪,再三呼叫万岁,张咏立即下马面向东北高呼三声“皇上万岁”,然后上马继续校阅
凡事精打细算,拚命占便宜的人,遇到与他人利益相冲突时,必然也会不惜牺牲别人。但是,《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何等厉害?终究难逃衰败之运。因为人之所以能发达家业,并不在处处与人争利害,最
这篇序文写于801年(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当时韩愈34岁,离开了徐州幕府,到京城谋职。自从792年(贞元八年)中进士以来,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韩愈一直为仕进汲汲奔走,却始终没有得到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诗。开篇营造出一幅凄清的场景:鬓发稀疏的诗人,独自一人枯坐于屏风之间,红烛发出摇曳的光影,照在他那醉意朦胧的脸上。屏风独坐,黄昏烛影,加上暮年独饮,从内到外,均
潘岳《悼亡诗》是诗人悼念亡妻杨氏的诗作,共有三首。杨氏是西晋书法家戴侯杨肇的女儿。潘岳十二岁时与她订婚,结婚之后,大约共同生活了二十四个年头。杨氏卒于公元298年(晋惠帝元康八年)
作者介绍
-
侯蒙
侯蒙(1054~1121),字元功,密州高密(今属山东)人,北宋宋徽宗崇宁年间户部尚书,谥文穆。《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一首。《全宋文》卷二七○四收其文四篇。事迹见《宋史》卷三五一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