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君
作者:萧衍 朝代:南北朝诗人
- 王明君原文:
- 哀郁伤五内,泣泪沾朱缨。
父子见陵辱,对之惭且惊。
杨柳风柔,海棠月淡,独自倚阑时
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
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并。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
愿假飞鸿翼,弃之以遐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
辞决未及终,前驱已抗旌。
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
枕障薰炉隔绣帷,二年终日苦相思,杏花明月始应知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
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
仆御涕流离,辕马悲且鸣。
- 王明君拼音解读:
- āi yù shāng wǔ nèi,qì lèi zhān zhū yīng。
fù zǐ jiàn líng rǔ,duì zhī cán qiě jīng。
yáng liǔ fēng róu,hǎi táng yuè dàn,dú zì yǐ lán shí
yán wǒ yú qióng lú,jiā wǒ yān zhī míng。
cháo huá bù zú huān,gān yǔ qiū cǎo bìng。
wǒ běn hàn jiā zǐ,jiāng shì chán yú tíng。
yù lù diāo shāng fēng shù lín,wū shān wū xiá qì xiāo sēn
duō qíng zhǐ yǒu chūn tíng yuè,yóu wèi lí rén zhào luò huā
shā shēn liáng bù yì,mò mò yǐ gǒu shēng。
jī niǎo liàn jiù lín,chí yú sī gù yuān
xī wèi xiá zhōng yù,jīn wèi fèn shàng yīng。
yuàn jiǎ fēi hóng yì,qì zhī yǐ xiá zhēng。
chūn fēng bù jiě jìn yáng huā,méng méng luàn pū xíng rén miàn
shū lèi fēi suǒ ān,suī guì fēi suǒ róng。
cí jué wèi jí zhōng,qián qū yǐ kàng jīng。
xíng xíng rì yǐ yuǎn,suì zào xiōng nú chéng。
zhěn zhàng xūn lú gé xiù wéi,èr nián zhōng rì kǔ xiāng sī,xìng huā míng yuè shǐ yīng zhī
jiě ān yī zhěn lǜ yáng qiáo,dù yǔ yī shēng chūn xiǎo
fēi hóng bù wǒ gù,zhù lì yǐ bīng yíng。
chuán yǔ hòu shì rén,yuǎn jià nán wéi qíng。
dēng qián mù lì suī fēi xī,yóu kè yíng tóu èr wàn yán
gǒu shēng yì hé liáo,jī sī cháng fèn yíng。
sān wǔ nián shí sān wǔ yuè,kě lián bēi jiǔ bù céng xiāo
lǎng yuè qīng fēng,nóng yān àn yǔ,tiān jiào qiáo cuì dù fāng zī
pū yù tì liú lí,yuán mǎ bēi qiě mí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 刘知俊宇希贤,是徐州沛县人。年轻时事奉时溥,时溥和梁人相互攻战,刘知俊和他的部下二干人向梁投降,梁太祖任命他为左开道指挥使。刘知俊容貌雄壮英迈,能够披甲上马,挥舞宝剑攻入敌阵,勇敢
天潢世胄的家世 李觏本姓相传姓潘,李姓是因他先祖南唐烈祖李昪为了统治的目的乱认祖宗造成的。说起他先祖李昪那可是一位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在那战乱纷飞的时代,李昪是一个孤儿,出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前86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也是一位思想家。他撰写的《史记》被公认为是中
冷向对韩国公子咎说:“凡瑟逃亡在楚国,楚王很想重新拥立他,命令十多万楚军驻扎在方城之外。臣下请求让楚国在雍氏旁边建筑一个拥有万户人家的都邑,韩国一定会发兵阻止,您必定会做领兵的将领
归有光正德元年十二月二十四(即公元1507年1月6日)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后曾八次应进士试皆落第。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
相关赏析
- 此词表现的是南唐李后主对人生的感悟,艺术特点是情境和谐,细节传神。上片以倒叙的方式开篇,写“昨夜”风雨交加,风声雨声树声等“秋声”阵阵传入帘内,构成一种凄凉的氯围。“烛残”二句由室
(1)浯溪中兴颂:浯溪,地名,在湖南祁阳县。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元结撰《大唐中兴颂》,刻于浯溪石崖上,时人谓之摩崖碑。碑文记述了安禄山作乱,肃宗平乱,大唐得以中兴的史实
黄遵宪在伦敦任驻英使馆参赞,以乐府杂曲歌辞《今别离》旧题,分别歌咏了火车、轮船、电报、照相等新事物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诗人巧妙地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与传统游子思妇题材融为一体,以别离之苦写新事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又以新事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表现出当时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因此,《今别离》既是乐府旧题,又反映了今人——近代人别离的意识,是当时“诗界革命”和黄遵宪“新派诗”的代表作品。
君主朝堂上会见百官,称之为临朝视事,百官朝见皇帝,向皇帝奏事称之为上朝。上朝对于百官来说,是他们每日的第一件大事。当长安郊野曙色才分的时候,大明宫里的钟声就响彻长安上空了,钟声告诉
这是一首送别词,主要是描叙元济之的离愁别绪的。词中没有写作者同元济之间的离愁别苦,这是本词和一般送别词的不同之处,也是它的主要特点。情调幽怨,相当动人。起句写元济之的衰老。元济之倚
作者介绍
-
萧衍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万绥村)人。南梁政权的建立者,庙号高祖。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丹阳尹知事,母张尚柔。他原来是南齐的官员,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在位颇有政绩,在位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葬于修陵,谥为武帝,庙号高祖。
梁武帝是一个多才多艺学识广博的学者。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在南朝诸帝中堪称翘楚。他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则更为突出。史书称他:“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 他很好学,从小就受到正统的儒家教育,“少时习周孔,弱冠穷六经”,即位之后,“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午夜”。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为他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术上,梁武帝以经学、史学的研究为卓著。在经学方面,他曾撰有《周易讲疏》、《春秋答问》、《孔子正言》等二百余卷,可惜大都没有流传下来。天监十一年(公元512年),又制成吉、凶、军、宾、嘉五礼,共一千余卷,八千零十九条,颁布施行;在史学方面,他不满《汉书》等断代史的写法,认为那是割断了历史,因而主持编撰了六百卷的《通史》,并“躬制赞序”。他对此书颇为自负,曾对臣下说:“我造《通史》,此书若成,众史可废。”可惜,此书到宋朝时即已失传,这实在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梁武帝的诗赋文才,也有过人之处。齐武帝永明年间(公元485~公元493年),诗坛创作风气大盛,很多文人学士都聚集在竟陵王萧子良的周围,各逞其能,施展他们的诗歌创作才华。在这些文人学士中,比较著名的有八位,如谢眺、沈约、任眆、范云等人,时人称之为“竟陵八友”。萧衍也是“竟陵八友”中的一位。他的很多诗歌都是在这一时期写的。建梁称帝后,他素性不减,经常招聚文人学士,以赋诗为乐。他的文学创作,推动了梁代文学风气的兴盛。
梁武帝现存诗歌有80多首,按其内容、题材可大致分为四类:言情诗、谈禅悟道诗、宴游赠答诗、咏物诗。梁武帝的言情诗集中在新乐府辞中,又称拟乐府诗,数量几乎占了其全部诗作的一半。乐府是古代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据学者研究,至迟在周代便设有乐官,称为大司乐,以乐府为音乐官署的名称,则始于秦。到了汉代,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职。汉武帝时,乐府的性质和规模与以前有很大不同。那时,乐府除制作乐章、训练乐工之外,还广泛采集民间歌谣配乐演唱。凡由乐府机构制作和采集的歌辞,以及文人以乐府题写作的诗,后世皆称为“乐府诗”或“乐府”。其中,民歌是乐府诗中最有生气的部分。
魏晋时,乐府停止了采集民歌的工作,当时的乐府诗也出现了日趋雅化的倾向。到了南朝,江南新异风格的民歌再次受到了上层社会的重视,通过乐府机构的采集、演唱,对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江南民歌言情的题材、内容,及其纤弱绮丽的风格特点,适应了当时统治阶级对声色的爱好,因而被广泛模拟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