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德也狂生耳)
作者:陈沆 朝代:清朝诗人
- 金缕曲(德也狂生耳)原文:
- 不成便没相逢日,重整钗鸾筝雁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金缕曲】
赠梁汾[1]
德也狂生耳
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2]
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3]
不信道、遂成知己
青眼高歌俱未老[4]
向尊前、拭尽英雄泪[5]
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
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6]
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
寻思起、从头翻悔[7]
一日心期千劫在[8]
后身缘、恐结他生里
然诺重,君须记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云尽月如练,水凉风似秋
- 金缕曲(德也狂生耳)拼音解读:
- bù chéng biàn méi xiāng féng rì,chóng zhěng chāi luán zhēng yàn
wú tóng zhēn bù gān shuāi xiè,shù yè yíng fēng shàng yǒu shēng
cháng jiāng yī fān yuǎn,luò rì wǔ hú chūn
【jīn lǚ qǔ】
zèng liáng fén[1]
dé yě kuáng shēng ěr
ǒu rán jiān、zī chén jīng guó,wū yī mén dì[2]
yǒu jiǔ wéi jiāo zhào zhōu tǔ,shuí huì chéng shēng cǐ yì[3]
bù xìn dào、suì chéng zhī jǐ
qīng yǎn gāo gē jù wèi lǎo[4]
xiàng zūn qián、shì jǐn yīng xióng lèi[5]
jūn bú jiàn,yuè rú shuǐ
gòng jūn cǐ yè xū chén zuì
qiě yóu tā、é méi yáo zhuó,gǔ jīn tóng jì[6]
shēn shì yōu yōu hé zú wèn,lěng xiào zhì zhī ér yǐ
xún sī qǐ、cóng tóu fān huǐ[7]
yī rì xīn qī qiān jié zài[8]
hòu shēn yuán、kǒng jié tā shēng lǐ
rán nuò zhòng,jūn xū jì
shēng dāng fù lái guī,sǐ dàng zhǎng xiàng sī
qīng chūn jǐ hé shí,huáng niǎo míng bù xiē
xìng yù sān bēi jiǔ hǎo,kuàng féng yī duǒ huā xīn
qù lái jiāng kǒu shǒu kōng chuán,rào chuán yuè míng jiāng shuǐ hán
sì biān fá gǔ xuě hǎi yǒng,sān jūn dà hū yīn shān dòng
yún jǐn yuè rú liàn,shuǐ liáng fēng shì qiū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 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才发现到了渝州。 注释选自《李太白全集》卷八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 周纪四 周赧王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97年) [1]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
薛涛与元稹一见钟情,当时薛涛已三十八岁,而元稹小薛涛十一岁。元稹9岁能文,16岁明经及第,24岁授秘书省校书郎,28岁举制科对策第一,官拜左拾遗。是中唐时期与白居易齐名的诗人,世称
这首诗虽是史青应诏之作,但写得俊逸平淡,真情朴质,十分具有感染力。
①阿房:宫名。秦始皇营建。
相关赏析
- 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⑴双双燕:南宋史达祖自度曲,见《梅溪词》。词咏双燕,即以此为词调名。⑵社雨:春社和秋社时节下的雨。此处指春社时节下的雨。春社,古时一般在立春、立秋后不久两次祭祀土神,春祭称为“春社
本篇是战国末期两位著名秦国将领白起和王翦的合传。在秦灭六国过程中,白起和王翦起了重要作。传文全面、简要地记述了他们的事迹:白起是秦昭王时的国尉,精于用兵,屡战获胜,夺取韩、赵、魏、
孟子离开齐国,有个叫尹士的人就对别人说:“不能识别齐王是不可以成为商汤王和周武王,就是不明白世事;如果能识别其不可以,但是又来了,那就是想要求取国君的恩惠。行走了千里路来见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
作者介绍
-
陈沆
陈沆(hàng)(1785~1826)著名诗人,文学家,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被魏源称为“一代文宗”。 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室名简学斋,白石山馆。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乾隆五十年(1785)出身于下层官僚家庭。曾祖父陈嘉霁生前苦读经书,屡试不得志,后抑郁而死。祖父陈士珂,举于乡,终生未仕,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其父陈光诏,字金门,清乾隆己亥(1779)举人,官授知县。他为官梗正,善政甚多,口碑极好。
陈沆于嘉庆十八年(1813)中举,二十四年(1819)中进士一甲一名,其策论文章,气势雄浑,论述精辟,笔力奇健,授翰林院修撰,清道光二年(1822),任广东省大主考(学政),次年,任清礼部会试同考官。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陈沆卒年,《清史列传》记为道光六年(1826)。周锡恩撰《陈修撰沆传》则言年四十一,当为道光五年(1825)。后归葬于浠水县西调军山南麓。
陈沆的诗既不墨守古人,也不随俗转移,其诗造意刻苦而出以自然,语言琢炼而达于质朴,才情流溢而气韵沉深。陈衍论道光以来诗学时,将陈沆列为“清苍幽峭”一派之首,说他“用人人能识之字、能造之句,经匠心熔铸,遂无前人已言之意,已写之景,又皆后人欲言之意,欲写之景。当时嗣响,颇乏其人”(《石遗室诗话》卷二),指出了他在晚清诗发展中的地位。
陈沆著有《近思录补注》十四卷,《简学斋诗存》4卷、《简学斋诗删》4卷,共收诗360余首,《白石山馆遗稿》,《诗比兴笺》四卷,《简学斋集》六册,《简学斋诗存》四卷,《馆课赋存》一卷,《馆课试律存》一卷,《馆课赋续钞》一卷,《白石山馆诗》则是作者手录诗稿的复印,其诗均见《诗存》。《蕲水县志》卷二十二《艺文志》录《咏史乐府》13首,为集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