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哭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朝诗人
- 野哭原文:
- 哀哉异教溺颓俗,淳源一去何时还。
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
细柳开营揖天子,始知灞上为婴孩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棘针生狞义路闲,野泉相吊声潺潺。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 野哭拼音解读:
- āi zāi yì jiào nì tuí sú,chún yuán yī qù hé shí hái。
xiǎo zhuó jiǔ xún xiāo yǒng yè,dà kāi kǒu xiào sòng cán nián
xì liǔ kāi yíng yī tiān zǐ,shǐ zhī bà shàng wèi yīng hái
sù sù huā xù wǎn,fēi fēi hóng sù qīng
cháng jiāng qiān lǐ,yān dàn shuǐ yún kuò
xiāng kàn liǎng bù yàn,zhǐ yǒu jìng tíng shān
jí zhēn shēng níng yì lù xián,yě quán xiāng diào shēng chán chán。
tóu qū bào míng zhǔ,shēn sǐ wèi guó shāng
wàn lǐ rén nán qù,sān chūn yàn běi fēi
rì mù jiǔ xǐng rén yǐ yuǎn,mǎn tiān fēng yǔ xià xī lóu
míng yuè zhào jī xuě,shuò fēng jìn qiě āi
qiū fēng xiāo sè tiān qì liáng,cǎo mù yáo luò lù wèi shuāng,qún yàn cí guī gǔ nán xiá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 诗作传承 在刘著之前,名动九州的潜山籍大诗人自是曹松,刘著的诗歌家谱自会接受曹松的诗风和诗歌语言,同时又不会承认曹松诗歌精神的存在,刘著在这种求学的态势上自会有一些有关诗歌传承的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春秋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天
两千多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感动过多少中国人的心灵。在吟咏牛郎织女的佳作中,范成大的这首《鹊桥仙》别具匠心是一首有特殊意义的佳作。“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起笔三句
诗人范成大就清明山行道中所见景象,一路叙来。山风、细雨,花燃,柳卧,唯独不见一个人影,在这样空廓的背景上.大自然显得颇有活力,但这只是一种艺术的对照。后四句写坟地上扫墓的人散去,只
伤寒病后因男女交接而发生的阴阳易病,表现为身体沉重,气少不足以息,小腹挛急疼痛,甚或牵引阴部挛急疼痛,热气上冲至胸部,头重不能抬起,眼睛发花,膝与小腿肚拘急痉挛,用烧裤散主治。烧裤
相关赏析
- 赵琰,字叔起,天水人。父温为杨难当司马。当初,苻氏叛乱,赵琰被奶妈带着奔逃到寿春,长到十四岁才回到老家。精心奉养父母,茶水饭食,必亲自调弄。皇兴年间(467~471),京城缺粮,奴
《贺新郎·寄丰真州》是作者寄赠给友人丰真州的一首词,意在勉励老友为国立功。上片从回忆二人共饮的情景入词,然后以一“叹”字领起,描绘别后情景。自己功名未就,光阴飞逝,只不过
三皇虽然没有传下修身治国的言论,但是他们潜移默化的仁德遍布四海,所以天下老百姓不知把功劳记在谁的名下。[历史上称伏羲、女蜗、神农为三皇。]“帝王”一词的内涵,就是依照自然的法则,有
对于武则天,从唐代开始,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评价,角度也各不相同。唐代前期,由于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孙,并且儒家正统观念还没完全占据统治地位,所以当时对武则天的评价相对比较积极正面
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白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评论元代杂剧,都称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著录,白朴写过15种剧本,这15种是:《唐明皇秋夜梧
作者介绍
-
王昌龄
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进士,为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故世称王江宁。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是一代七绝圣手。其诗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其诗《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都很有名。也有以感时、宫怨、送别为题材的佳作。有《王昌龄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