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曲歌(登店卖三葛)
作者:郭沫若 朝代:近代诗人
- 读曲歌(登店卖三葛)原文:
- 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
【读曲歌】
登店卖三葛,
郎来买丈余。
合匹与郎去,
谁解断粗疏。
终古闲情归落照,一春幽梦逐游丝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冰雪襟怀,琉璃世界,夜气清如许
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宫中彩女颜如花,飘然挥手凌紫霞,从风纵体登鸾车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 读曲歌(登店卖三葛)拼音解读:
- nán ér shǎo wèi kè,bù biàn shì tā xiāng
【dú qū gē】
dēng diàn mài sān gé,
láng lái mǎi zhàng yú。
hé pǐ yǔ láng qù,
shuí jiě duàn cū shū。
zhōng gǔ xián qíng guī luò zhào,yī chūn yōu mèng zhú yóu sī
shàng xiǎng jiù qíng lián bì pú,yě céng yīn mèng sòng qián cái
sān suì wèi fù,mí shì láo yǐ sù xīng yè mèi,mí yǒu zhāo yǐ
bīng xuě jīn huái,liú lí shì jiè,yè qì qīng rú xǔ
nóng yàn yī zhī xì kàn qǔ,fāng xīn qiān zhòng shì shù
yáo lián gù yuán jú,yīng bàng zhàn chǎng kāi
kě lián chǔ chù cháo jū shì,hé yì piāo piāo tuō cǐ shēn。
gōng zhòng cǎi nǚ yán rú huā,piāo rán huī shǒu líng zǐ xiá,cóng fēng zòng tǐ dēng luán chē
tóu cè mìng chén zhuāng,zàn yǔ yuán tián shū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 关于尉缭的真实生活年代如同其他历史名人一样无从查考,只能从历史文献的残篇断语中推断,但是这往往前后矛盾漏洞百出。比如人们推断在公元前334年见过魏惠王,但《史记》中明确记载了他最终
什么是唆?就是用利去引诱敌人。如果敌人不肯轻易上钩,怎么办呢?本来,你不给敌人先开个方便之门,它怎么会进你预先设下的口袋呢?开方便之门,就是事先给敌人安放一个梯子。既不能使它猜疑,
犀首和田盼想率领齐、魏两国的军队去攻打赵国,魏王和齐王不同意。犀首说:“请两国各出五万兵力,不超过五个月就能攻下赵国。”田盼却说:“轻易动用军队,这样的国家容易出现危险;轻易使用计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无论国家安定还是混乱,安全还是危险,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言,臣子能够直言进谏,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这是自古以来治国所重视的方法。如
地要竭尽所用,不能浪费;人要全力耕种,不可偷懒,这是种田要谨记的二句话。心要不向外奔;气要不向外散,这是读书的两句诀窍。注释要言:重要而谨记的话。真诀:真实而不变的秘诀。
相关赏析
- 在自知之明的问题上,中国古代哲人们有非常相似的观点。孔子有言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在老子看来,真正领会“道”之精髓的圣人,不轻易下断语
黄巢(820年~884年):唐朝曹州(山东省菏泽人)人,世为盐商。巢少时积财聚众,喜赌博,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陷洛阳、长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号为帝,国号大齐。唐以官爵笼络李克
十岁就能够即席作诗,酒宴上的蜡烛烧残了大半,烛芯的灰烬也冷却了。送别的筵宴已近尾声,在座的人触动离情。遥远的丹山道上,美丽的桐花覆盖遍野,丹山路上不时传来雏凤清脆圆润的鸣声,应和着老凤苍亮的呼叫,显得更为悦耳动听。
江苏山阳人赵嘏,字承祐,他在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考取进士。①事实上,他的诗名早就满天下了;许多王公大臣也时常邀请赵嘏到他们府衙里作客,以表示对他的尊敬和推崇,但只是他所担任的官
我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地游玩,目睹春色已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红色花瓣,穿过柳丝飘摇的小巷;感到困倦时,对着溪边流水,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休
作者介绍
-
郭沫若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一位浪漫主义作家。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镇一个地主兼营商业者的家庭。他学名开贞,号尚武。1919年首次发表新诗时,他各取家乡沫水和若水的第一字合为「沫若」,用它作自己的笔名。郭沫若对于文学发生兴趣,甚至开始语体诗的尝试,是1919年9月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诗作。如他所说,「在一九一九与二O年之交,我的诗兴被煽发到狂潮的地步」。1921年8月出版的《女神》,收集的主要是这个时期的诗作。1922年5月,《创造》季刊在上海创刊。大革命失败后,郭沫若失去行动自由,于1928年2月,化名乘船离沪去日本,开始十年流亡生活。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他积极支持中国留日学生的进步文艺活动。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先秦天道观之进展》、《甲骨文字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金文丛考》、《古代铭刻汇考四种》等多种专著。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郭沫若「别妇抛雏」,只身离日潜回祖国。1940年10月成立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郭沫若担任主任。他完成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重要史学论著。从1941年底到1943年4月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他相继完成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原名《筑》)、《孔雀胆》、《南冠草》六个多幕历史剧。这些取材历史的文学创作,体现了他对历史的独到见解,同时也表现了借古讽今的鲜明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以主要精力从事政务工作和社会活动,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仍然写不少文学作品和历史著作,出版了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长春集》、《东风集》、《骆驼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史学著作《奴隶时代》等。郭沫若还写了相当数量的小说。从1919年的《牧羊哀话》到1947年的《地下笑声》,共有近四十个中、短篇。大多数作品具有「自叙传」特点,人物有着作者某些经历的影子。更多的是借人物抒发自己的情感,使作品具有浓郁抒情性。《漂流三部曲》和《行路难》是作者走到「人生的歧路」之际的作品,主观色彩鲜明。主人公耿介率直,坦露性格中包括弱点在内的一切方面。他愤世嫉俗,但固守高洁,坚持奋进的特点,使作品虽充满感伤情调,却也能给读者积极的思想影响。郭沫若前期的小说中也有描写历史题材的作品,它们同样具有将作者的主观化入历史人物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司马迁发愤》、《贾长沙痛哭》中,作者感同身受地但又历史地具体描写了古代志士仁人的心态,穿托了作者的情思。郭沫若既是杰出的文学家,又是卓越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同时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才华横溢,各种体裁,几乎无所不能,创作甚丰,特别是他的诗歌和历史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