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
作者:郭麐 朝代:清朝诗人
- 南中原文:
- 瘴烟沙上起,阴火雨中生。独有求珠客,年年入海行。
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是春来第一声
漆燕黄鹂夸舌健,柳花榆荚斗身轻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天南多鸟声,州县半无城。野市依蛮姓,山村逐水名。
- 南中拼音解读:
- zhàng yān shā shàng qǐ,yīn huǒ yǔ zhōng shēng。dú yǒu qiú zhū kè,nián nián rù hǎi xíng。
chūn yáng rú zuó rì,bì shù míng huáng lí
quàn jūn zhōng rì mǐng dǐng zuì,jiǔ bú dào liú líng fén shàng tǔ
xīn duàn xīn fēng jiǔ,xiāo chóu dòu jǐ qiān
xiū yán nǚ zǐ fēi yīng wù,yè yè lóng quán bì shàng míng
liǔ shāo tīng dé huáng lí yǔ,cǐ shì chūn lái dì yī shēng
qī yàn huáng lí kuā shé jiàn,liǔ huā yú jiá dòu shēn qīng
táo lìng bù zhī hé chǔ qù, táo huā yuán lǐ kě gēng tián
què cí chuān xiàn yuè,huā rù pù yī lóu
zuó yè dōng fēng rù wǔ yáng,mò tóu yáng liǔ huáng jīn sè
bái tóu gōng nǚ zài,xián zuò shuō xuán zōng
tiān nán duō niǎo shēng,zhōu xiàn bàn wú chéng。yě shì yī mán xìng,shān cūn zhú shuǐ mí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 黄帝问岐伯道:我听先生讲过针刺之法,先生所讲的都离不开营卫气血。人体十二条经脉,在内连接脏腑,在外网络般连接四肢关节,先生能将十二经脉与四海配合起来吗? 岐伯答道:人体也有四海、十
《章句》是《文心雕龙》的第三十四篇,专论分章造句及其密切关系。刘勰所说的“章”,是沿用《诗经》乐章的“章”,用以指作品表达了某一内容的段落。本篇译注中用“章节”二字,亦即此意,和现
泉水汩汩流呀流,一直流到淇水头。梦里几回回卫国,没有一日不思索。同姓姑娘真美丽,愿找她们想主意。出嫁赴卫宿在济,喝酒饯行却在祢。姑娘长大要出嫁,远离父母兄弟家。回家问候我诸姑,
又往东流出江关,流人南郡界,江水从关东流经弱关、捍关。捍关是凛君乘船下夷水时所设;弱关在建平郡姊归县边界上。从前巴、楚常常打仗,所以在险要处设关互相防御。秦统一天下后,设置南郡,于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人们说,是天子就可以自认为尊贵崇高,无所畏惧了,我认为恰恰相反,天子更应该谦逊恭谨,经常心怀畏惧。从前,舜告诫禹说:‘你只要不骄傲,天下就没有人
相关赏析
- 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情。”(《三字经》贤者为师,团结大家一道进步;能者为师,帮助大家共同提高。一言以蔽之,人人都有教育熏陶他人的义务。否则,所谓的“好人”又好在哪里呢
玉女:对他人之女的美称。闻道:“闻”听说,在这里引申为“得到”,明白事物发展的规律,或者是懂得道理。画不成:一种惋惜之情。翦裁:原指裁制衣服,后常比喻大自然对景物的安排。萱草:属于
“面子一张皮,不著真心处”,交朋友如果是为了让自己更有面子,那么结交的只是“一张皮”,而不是“朋友”。有些人喜欢和达官贵人交往,逢人便说,借此提高自己的身分。实际上,这是极愚蠢的行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伟大政治家、书法家,卓越的领袖、影响中华乃至世界进程的杰出人物,他任用贤能,选贤任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视民如子,不分华夷,为古代中国做出了巨大
浮萍给人们的印象,似乎总有一种随水现荡的不安定感。所谓“停不安处,行无定轨”,在怀才不遇的诗人眼中,便往往成了身世飘泊的象征物。但倘若是在阳光璀璨的晴日,心境又畅悦无翳,再伫立池边
作者介绍
-
郭麐
郭麐(lín )(1767~1831)字祥伯,号频伽,因右眉全白,又号白眉生、郭白眉 ,一号邃庵居士、苎萝长者。江苏吴江人。著作主要有《灵芬馆诗集》(《初集》四卷,《二集》十卷,《三集》四卷,《四集》十二卷,《续集》八卷,《杂著》二卷,《杂著续编》四卷)、《江行日记》一卷、《唐文粹补遗》二十六卷,以及《蘅梦词》、《浮眉楼词》、《忏余绮语》各二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