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天竺寺
作者:苏曼殊 朝代:近代诗人
- 登天竺寺原文:
- 云压西村茅舍重,怕他榾柮同烧
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
云向竹谿尽,月从花洞临。因物成真悟,遗世在兹岑。
香到酴醾送晚凉,荇风轻约薄罗裳曲阑凭遍思偏长
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幽见夕阳霁,高逢暮雨阴。佛身瞻绀发,宝地践黄金。
千点寒梅晓角中,一番春信画楼东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谁信多情道,相思渐觉诗狂少
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
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
郡有化城最,西穷叠嶂深。松门当涧口,石路在峰心。
- 登天竺寺拼音解读:
- yún yā xī cūn máo shè zhòng,pà tā gǔ duò tóng shāo
shí èr fēng tóu qiū cǎo huāng,lěng yān hán yuè guò qú táng
yún xiàng zhú xī jǐn,yuè cóng huā dòng lín。yīn wù chéng zhēn wù,yí shì zài zī cén。
xiāng dào tú mí sòng wǎn liáng,xìng fēng qīng yuē báo luó shang qū lán píng biàn sī piān cháng
zhǎng jì hǎi táng kāi hòu,zhèng shāng chūn shí jié
guān shū lǎo yǎn míng rú jìng,lùn shì jīng rén dǎn mǎn qū
yōu jiàn xī yáng jì,gāo féng mù yǔ yīn。fú shēn zhān gàn fā,bǎo dì jiàn huáng jīn。
qiān diǎn hán méi xiǎo jiǎo zhōng,yī fān chūn xìn huà lóu dōng
wèi lǎo mò huán xiāng,huán xiāng xū duàn cháng
shuí xìn duō qíng dào,xiāng sī jiàn jué shī kuáng shǎo
xiǎng zi xū jīn yè jiàn cháng é,chén yuān xuě
gū fēi yī piàn xuě,bǎi lǐ jiàn qiū háo
jùn yǒu huà chéng zuì,xī qióng dié zhàng shēn。sōng mén dāng jiàn kǒu,shí lù zài fēng xī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
离卦:吉利的卜问,亨通。饲养母牛,吉利。 初九:听到错杂的脚步声,马上警惕戒备,没有灾祸。 六二:天空中出现黄霓,是大吉大利的征兆。 九三:黄昏时天空出现虹霓,人们齐声高叫,没
①白鸟,指鸥、鹭等羽毛白色的水鸟。②长条,指柳枝。
本篇以《速战》为题,旨在阐述在何种条件下的攻城作战应取速战速决的指导原则问题。它认为,对于兵少粮多、外有强援的守城之敌,只有采取速攻战法,才能便于取胜。实战的历史经验表明,在攻城作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早上以和恒河沙数目相等的次数做身命布施,中午以和恒河沙数目相等的次数做身命布施,下午也以和恒河沙数目相等的次数做身命布施,像这样经过无量百千万
相关赏析
- 睽卦:小事吉利。初九:没有悔恨。马跑掉了,不必去追,它自己会回来。途中遇到容貌丑陋的人,没有灾祸。九二:刚进小巷就遇到主人接待,没有灾祸。六三:看到一辆拉货的车,拉车的牛很吃力
此词步秦观《千秋岁·谪虔州日作》原韵,写妇人闺思。上阕写思妇睡觉的慵懒情态:她上半身探出曲屏之外,唇上的朱红已经褪色。枕上只见簪发的玉钗,却不见了系罗衣的、用五色丝线作穗
①“池上”句:指公元前279年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的渑池之会。②君王:指秦昭襄王嬴稷。击缶:指渑池会上蔺相如胁迫秦昭王给赵王击缶的故事。③相如:指赵国大臣蔺相如。有剑可吹毛:吹毛断发
《闵予小子》、《访落》、《敬之》、《小毖》这一组诗,诗中由“闵予小子”、“维予小子”、“维予小子”到“予”述及的成王自称,可以体现成王执政的阶段性,也可看出成王政治上的成长和执政信
纳兰容若的作品风格清新隽秀,哀感顽艳,这首词也不例外。上片写骑马游经春堤,堤岸与春水之景。下片写归来之伤情。本来“樱桃宴”意味着仕进得意,但诗人却心绪索寞,面对“东风”、“旧垒”、
作者介绍
-
苏曼殊
苏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 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